唐朝茶道技巧與飲茶趣事

唐朝飲茶的盛行與佛教的興盛有關,唐朝玄奘西遊,印度佛教大小乘各部派的主要經典都漸漸地翻譯到了漢地。唐朝盛世,世界佛教的中心也漸轉移到了中國,僧人坐禪需要飲茶,於是飲茶在全國範圍內普及開來。這時還出了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茶經》,為陸羽所著。

唐朝茶道技巧與飲茶趣事

茶園

在茶葉品種方面,唐穆宗時期出現了蒙頂石花,湖州顧渚之紫筍,福州方山之露牙,湖南嶽州之含膏等,名茶名品漸多。到了中唐的時候,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茶已列為米鹽一樣不可缺少,德宗貞元元年,已經開始對茶葉貿易徵稅,“出稅一百,增之五十。”(《舊唐書·李珏傳》)

唐朝茶道技巧與飲茶趣事

古代製茶工藝

唐朝飲茶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將茶末用開水沖泡,不同於我們今天放的是茶葉,這種方法叫做“痷茶”,今天叫“沏茶”。另外一種方式叫做“煎茶”,《茶經》中有詳細描述,大略如下:

茶餅炙幹、碾碎、羅好,使之成為極細的粉末,然後是煎水,煎水品質好為佳。陸羽提出煎水過程中有三沸,到第三沸就是水老而不可食。水出現第一沸時候,適量加入食鹽以調味。到第二沸時候,先留出一瓢湯來,然後用竹夾攪動釜中水,使水的沸度均勻,然後加入茶末,繼續攪動,攪動的過程中水沸騰出現一層“湯花”(泡沫),這時候把二沸時舀出的水注入,緩和水的沸騰以便出現更多的“湯花”,然後將釜從火爐上拿下,向茶盞中“分茶”,“分茶”的妙處在於分“湯花”,細而輕的叫“花”,薄而密的謂“沫”,厚而綿的名“餑”。一釜茶湯分五碗,再分則寡然無味。

唐朝茶道技巧與飲茶趣事

品茗圖

試想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三五好友,圍爐夜話,釜中“出沸”,這些寫慣了唐詩的手,親自“煎茶”,旁邊紅袖添香,真乃一美景。閒著無聊,自然就會做起詩來了呢。提到飲茶詩,首當其衝的是盧仝,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十分有名。在日本,很多人知道的唐詩有限,但很多人都知道盧仝,就是透過這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而知道的。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唐)盧仝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麵。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看,喝茶喝出《夢遊天姥吟留別》的境界了。

品茶方面,要數李德裕為專家,對,就是歷仕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五朝為相,被李商隱稱為“成萬古之良相,為一代之高士”的那位。皮日休《題惠山二首》其一寫道:

丞相常思煮茗時,郡侯催發只嫌遲。

吳國去國三千里,莫笑楊妃愛荔枝。

為了取得上好的水,命地方官從三千里外的無錫惠山把水送去,跟楊貴妃有得一拼了。

唐朝茶道技巧與飲茶趣事

品茗圖

在眾多的詠茶詩中,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詩》別具一格: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