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一日三餐飯,夜寢一張床。

吃得飽,睡得香,就是生活的小確幸。

從茹毛飲血,到色香味俱全的中華美食,我們的祖先在灶臺上摸索了七十萬年,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七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生食階段

當我們的祖先戰戰兢兢地從樹上來到地面,從此就拉開了波瀾壯闊的生活史。

這時,人類已經開始用食鹽當佐料,每一餐都是辛苦打獵所得。他們餓了就追趕鳥獸、採集野果,渴了就喝動物的血和小溪裡的水。

由於生冷肉食對腸胃損害比較大,所以原始人壽命普遍不長,只有十三歲左右。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現在,一些地區依舊保留著生食的習慣,比如:三文魚、醉蝦、醉蟹、牛肉、雞蛋。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二十萬年前:開始吃熟食

距今20萬年前,一場偶然的森林大火燒死了許多動物,人們發現火燒過的食物味道更好,由此開啟了美食烹飪之旅。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燧人氏鑽木取火,教會人們使用火和儲存火種。這是人類第一次對自然力量的利用,它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飲食方式。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一萬年前:石烹法

大約一萬年前,人們不再簡單重複祖輩的技能,開始修建房屋,馴養豬和狗,種植作物。

神農氏嘗百草,找到了能充飢的五穀和能治病的“茶”。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那時還沒有鍋,流行石烹法。

石烹法就是在小土坑裡鋪上樹葉並且倒滿清水,然後把燒紅的石頭放進去。等水沸騰後,再把食物放進去烹煮,這大概就是水煮肉的雛形!

8000多年前(新石器時期):穀物取代肉類成為主食

人類過上了穩定的生活,學會了種植黍和粟、製作陶器,並學會用不同的方法烹製食物,再不必因捕獵失敗而忍飢挨餓。

甑是最受歡迎的一款炊具,底部有很多孔格,加熱的時候,蒸汽從孔進入,類似現在的蒸鍋。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蒸米飯是先秦最流行的美食!

但令人傷心的是,上流人才吃得起,普通老百姓哪裡用得起陶器?

於是,“釜”逐漸火起來。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東漢曹植有一首著名的《七步詩》就提到了釜: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鐵製的釜有更好的導熱性,大大節省了做飯時間和燃料,同時讓穀物受熱更加均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慢慢添置了一些鍋碗瓢盆,比如鬲、斝、鬹、甗等。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使用陶罐煮食物使我們可以吃上熟食,食物更加好吃,而且容易咀嚼,保護我們的牙齒。

這一時期,人們還用獸骨做成了最原始的勺子,叫骨匕。

黃豆是人們重要的口糧。

不過,當時的人們把黃豆叫“菽”,而“豆”是一種器皿的名字。

由於人們經常用“豆”來裝煮熟的“菽”,慢慢才有了今天的叫法。

3000年前(商周):涮火鍋嘍!

人們用大鼎煮飯,用精美的青銅豆盛食物,跪坐地上吃東西。在宮殿裡,人們不能擅自用膳,否則要被處罰。

鼎是商周時期人們做飯、祭祀最常用的青銅器——即今天的鍋。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現在,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最著名的一口鼎叫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鼎)。

鼎與鍋的不同之處在於,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臺,可直接置於地面,做飯時將木柴放在腹下燃燒就行,不少鼎出土後,下面都有煙熏火燎的痕跡,這就是火鍋的雛形!

商周時,人們的肉食主要是牛、羊、豬,合稱“三牲”。

現在,肥牛和羊肉依舊是涮火鍋的主角!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2600年前(春秋戰國):屈原成為粽子的代言人

每到端午節吃粽子,我們總會想起屈原。其實,粽子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

古代由於技術落後,老百姓都是靠天吃飯,為了祈求糧食豐收,經常搞祭祀活動。

祭祀就需要貢品,只用豬牛羊又太沒創意,所以人們開了個腦洞:用竹葉包上米,做成牛角的樣子,稱為“角黍”。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角黍,就是我們今天吃的粽子!

楚國被秦國攻破,楚國大夫屈原非常心痛,在五月初五端午節跳江殉國。楚國百姓不願小魚小蝦咬食屈原的身體,就把粽子扔進江中。

2000年前(漢朝):青菜豆腐保平安

戰國時,魯班發明石磨,穀物被加工成更小的顆粒,改變了黃豆的食用方式。

西漢時,淮南王劉安在煉丹時偶然發明了豆腐。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豆腐物美價廉,深受人們喜愛,相繼有了各種豆腐菜餚。

隨著工具升級和民族交流,人們的菜籃子也日益豐富起來。

張騫出使西域,引進了石榴、葡萄、西瓜、菠菜、胡蘿蔔、芝麻等,大大豐富了人們的餐桌。

我們現在吃的醬油、醋也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

此外,漢室王朝還帶火了元宵。

關於元宵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了紀念平定呂氏亂政,一說是東方朔樂於助人。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1600年前(魏晉南北朝):麵食大繁榮

小麥進入尋常百姓家,人們還學會了把小麥磨成麵粉,做成一種叫做“餅”的食物。

古代,人們把麵食統稱為“餅”,蒸著吃的叫蒸餅(饅頭和包子),煮著吃的叫煮餅或湯餅,湯餅就是最早的麵條。

唐宋時期的湯餅,烹製方法幾乎和現在的熱湯麵一樣。而且,唐代已經有湯餅祝壽的習俗,象徵福氣綿長。

除了麵條,人們陸續做出了餃子、包子、饅頭。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1400多年前(唐朝):學會製作糖

人們從甘蔗中提取美味的糖,還從印度帶來了一種熬糖的方法:把糖漿在冷卻之前倒入石灰,過濾掉沒結晶的部分就完成了。

不久之後,人們把糖加入美食中,據說月餅就起源於唐朝。

當時,胡人用胡桃仁做餡,做出了一種圓形餅,叫胡餅。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一年中秋節,唐玄宗和楊貴妃一起賞月吃胡餅。胡餅好吃,但貴妃覺得名字太難聽,於是改名叫月餅。

唐朝時,餐桌禮儀也和以前不同了,人們開始用桌子吃飯,氣氛也輕鬆了很多。

以前是主人夾給你的菜才能吃,唐朝時人們可以自己從碗裡夾菜,也可以自己盛飯,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1000多年前(宋代):美食天堂

宋朝的開封與杭州,簡直就是“吃貨”的天堂。我們現在能夠品嚐到的火腿、東坡肉、涮鍋、油條、刺身等,都是發現或盛行於宋代,烹、燒、烤、炒、爆、溜、煮、燉、滷、蒸、臘、蜜、蔥拔等龐雜的烹飪手藝,也是在宋朝成熟起來的。

東京汴梁有72家大酒店(正店),《清明上河圖》畫中100餘棟房屋,有近半從事餐飲業。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由於製糖工藝發達,宋代有“蜜煎局”來專門製作蜜餞果子,甜點空前發展,我們今天的湯圓就來自宋代。

當時的人們可以吃到酥餅、方糕、糖麵人、蜂糖糕、重陽糕、紫蘇膏、白米糕、餈糕、栗子糕,甚至還有夏日解暑的冰酪……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600年前(明朝):烤鴨誕生

元朝末年,朱元璋用“驅元兵殺韃子”作為暗號,準備在中秋夜起義。

不料,有人走漏了訊息。鄉親們靈機一動,把暗號改成“吃月餅,殺鴨子”。

為了紀念鴨子的功勞,朱元璋當上皇帝后,規定中秋節不僅要吃月餅,還要吃鴨子。

朱元璋愛吃鴨子,南京的廚師們就挖空心思研究不同的做法,發明了南京烤鴨。

朱元璋的兒子朱棣當上皇帝,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把烤鴨從南京帶到北京,北京烤鴨誕生了!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300多年前(清朝):滿漢全席

隨著航海技術發展,一場饕餮盛宴在暗流湧動。

中國人的餐桌上出現了新面孔,比如:玉米、紅薯、苦瓜、辣椒、土豆,它們來自遙遠的南美洲。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

至高無上的宮廷皇族及貴族為了顯示其尊貴無比的地位,在飲食上也是標新立異,推出了滿漢全席。

滿漢全席聚天下之精華,用材不分東西南北。

用七十萬年做好一頓飯,中華美食進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