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先後被綁架,出於對父親的瞭解,二兒子直接逃跑

家庭,是社會一個最小的單位,但卻往往決定著最大的權力。

可以這樣說,社會上一切的成與敗,皆來自於家庭的直接影響。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先後被綁架,出於對父親的瞭解,二兒子直接逃跑

邵逸夫被稱為香港“娛樂圈教父”,

擁有香港影壇的半壁江山,可他卻沒有父慈子孝的家庭關係,

從而導致離世之後,偌大的影視基業無人繼承。

邵逸夫有兒子,也有女兒,

而且總計4個孩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最終卻成為衣缽無以得繼的現實,似乎就說明了一切:

清官難斷家務事。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先後被綁架,出於對父親的瞭解,二兒子直接逃跑

事實上,關於這一點,從邵逸夫小兒子邵維鐘的行為中就看出來了:

將人生希望寄託於父親身上,不如冒死一博,自己奮鬥。

1971年,邵維鍾在自己的家門口遭遇綁架。

可誰也沒有想到,在綁匪還沒與邵逸夫達成協議,索要到贖金的情況下,他卻獨自逃跑了。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先後被綁架,出於對父親的瞭解,二兒子直接逃跑

當時,邵維鐘被關在後車廂裡,面對被綁架的事實一點也沒有驚慌。

他知道,綁匪會很快與父親邵逸夫取得聯絡,從而索要一筆不菲的贖金。

但問題是,父親會不會給這筆錢就不好說了。

不是父親沒有錢,而是父親素來薄情,在金錢上的計較從來都超越了與自己的親情關係。

所以,

血氣方剛的邵維鍾並沒有給父親“添麻煩”,

自己默默地就將事情“解決”了:

趁著綁匪不注意,他直接跳車逃走。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先後被綁架,出於對父親的瞭解,二兒子直接逃跑

這是一次生與死的博弈,想來對邵維鍾來說,當選擇了逃跑的那一刻,便已經在內心對自己的生死作出了抉擇。

畢竟,如果逃跑不成,自己很可能被綁匪撕票,

那時他的生命也就變成了無論多少錢都沒有辦法挽救得了的了。

這就讓我們不解了,明明知道逃跑的風險這麼大,

邵維鍾為什麼不等著父親來付贖金呢?

這恐怕才是最讓人扎心的地方

:他擔心父親不會付贖金,到時候,自己還是被撕票的下場。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先後被綁架,出於對父親的瞭解,二兒子直接逃跑

關於此,很多人都不認同,畢竟,在7年之前,邵維鐘的哥哥邵維銘也遭遇過綁架。

當時,邵逸夫得知訊息,連眼也沒有眨一下,直接給錢贖人。

這樣大方的父親,對於綁匪們來說,那是最好打交道的人選。而且,當時邵逸夫是這樣說的:

“只要是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顯然,這句話表達的不僅僅是邵逸夫的大方,更有他骨子裡與兒子關係淡漠的現實。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先後被綁架,出於對父親的瞭解,二兒子直接逃跑

因為他當時放下電話,根本沒去關心兒子的死活,而是回到放映室繼續觀看樣片。

一個將工作看得比兒子還重要的人,會不會因為綁匪要求贖金的多少而做出人們想不到的決定呢?對此,邵維鍾一點把握都沒有。

所謂知子莫若父不假,但

知父莫若子

也是現實。

邵維鍾兄弟從小都不在父親身邊成長,他們的關係本就淡之又淡。

而父親除了重要工作,其實還是一位被稱得上“慳吝”的人。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先後被綁架,出於對父親的瞭解,二兒子直接逃跑

邵逸夫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做生意,哪有什麼感情可講。如果我公司的2000多個員工都跟我講感情,我的公司還怎麼經營?”

商人逐利,一句話就概括了邵逸夫的為人。

而他最有名的故事還包括為20塊錢斤斤計較:

道具組要求上報20塊錢的饅頭費用,但邵逸夫堅決不買單,原因是明明花10塊錢就能搞定的事,怎麼會花了20塊錢?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先後被綁架,出於對父親的瞭解,二兒子直接逃跑

這個故事可能在經商的層面看是一種優點,但對於不瞭解他的人,則勢必被認為重錢而薄情。與父親沒什麼感情的邵維鍾亦是如此:

他對父親的認知一度只能停留在其言行之中。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邵維鍾會選擇冒死逃跑而不是等著父親來交贖金,那就再好理解不過了:

失去情感維繫的父子關係,可能永遠無法真正從內心去相互瞭解。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先後被綁架,出於對父親的瞭解,二兒子直接逃跑

而造成這一事實的原因,又來自於邵家

“對養傳統”

的操作。

當年,邵逸夫選擇在香港發展,而他的孩子便被送去新加坡的兄弟那裡生活。

這讓從小沒有親情的父子關係成為了事實,

而就在孩子們成人的時候,邵逸夫認識了第二任妻子方逸華。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先後被綁架,出於對父親的瞭解,二兒子直接逃跑

其實大家都清楚,

邵逸夫在髮妻黃美珍在世的時候,雖然從來沒有給方逸華一個身份,可他真實的愛與情感則都背叛了自己的原生小家庭

為此,髮妻受傷,孩子怨恨。

正是因為父親行為的不妥,一度選擇幫助父親打理電影事業的長子邵維銘失望離去:

選擇了脫離邵氏而到新加坡發展。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先後被綁架,出於對父親的瞭解,二兒子直接逃跑

邵維鍾最初也是如此,在TVB董事局低調做事。面對父親選擇了方逸華,大哥遠走他鄉的現實,內心的刺激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邵維鍾也離開了邵氏,出國後二十多年都不曾與父親見過一面,一直到父親去世,他才出現。

從這一點上來看,

邵維鍾也許低調是真,但卻絕對少不了在內心對父親的怨懟

,這樣的父子關係也就可見一斑了。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先後被綁架,出於對父親的瞭解,二兒子直接逃跑

對於父親邵逸夫的評價,兩個兒子有著如出一轍的感受。

大兒子邵維銘說:

“他(父親)永不放棄,如果他想上月球或火星,他便會做到。”

二兒子邵維鍾則這樣說:

“他(父親)不斷造福人類,不斷找新方法去幫助人……他是一個巨人,從哲學層面來說,因為他完美。”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先後被綁架,出於對父親的瞭解,二兒子直接逃跑

這些話放在別人嘴裡說出來,那是誇獎,

但放在自己兒子嘴裡講出來,就莫名帶著辛酸。

因為一個無所不能的人,往往犧牲的是自己家人的感受。

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邵逸夫取得了事業與為人上的高度,同時也失去了在孩子心目中父親的形象。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先後被綁架,出於對父親的瞭解,二兒子直接逃跑

自從在綁匪手裡逃出來之後,邵維鍾與父親的關係就變得更加緊張,直到最後遠離而去。

這其中不只是有失望,應該更有無限的傷痛。

至邵逸夫去世的那一刻,邵維鍾才在火葬場出現在眾人面前,他悲傷、難過,難掩痛苦之情。可這種種感受,誰又敢說不是來自內心的委屈呢?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先後被綁架,出於對父親的瞭解,二兒子直接逃跑

父親永遠地去了,而他與父親之間的那筆“賬”恐怕永遠也沒辦法算清了。

算,是一種互撕的傷害,不算,永遠都是生分。這恐怕才是邵維鍾內心的真實感觸,他對此無可奈何。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先後被綁架,出於對父親的瞭解,二兒子直接逃跑

當然,對於世人而言,邵逸夫是人們口中形象高大的“六叔”,

他的成功與傳奇很能複製,而他的慈善與博愛也超越大多數有錢人

人情薄,這也同樣束縛了邵逸夫一輩子。

邵逸夫的兩個兒子先後被綁架,出於對父親的瞭解,二兒子直接逃跑

或許,直到去世前的那一刻,他依舊在心裡計算著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到了什麼程度。這樣的人生,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