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東巡祭祀,為什麼要跑到齊國祭拜八神?齊國:真看得起我們

大家好,我是讀者。關注我,帶你走進一個不一樣的文化歷史世界。

上一講談到,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登臨泰山,舉行了神話譜系中不知第幾次,但真實歷史中開天闢地第一次的封禪大典。這雖然是東巡祭祀之旅的一個高潮,卻遠遠不是旅途的終點。秦始皇還要繼續向東,到海邊巡遊,依次祭拜名山大川,祭拜“八神”。

第一次看到大海,對於兩千多年前的古人來說應該是一種相當震撼的視聽體驗吧。大海深處到底都有些什麼,是否存在遙遠的對岸,對岸生活的到底是和自己一樣的人類,還是某種更加高階的生靈···面對無垠的未知世界,問題總會層出不窮。

秦始皇東巡祭祀,為什麼要跑到齊國祭拜八神?齊國:真看得起我們

需求自然會催生供給,問題自然會催生答案。戰國末年,最有資格回答這些問題的專家就是齊國人鄒衍。不難想見的是,答題人即便不是鄒衍,大機率上也會是某個生活在海邊,見慣了大海的齊國學者,而不大可能是內陸人士。

秦始皇巡行海邊,看到的是渤海。在鄒衍的地理觀裡,渤海屬於裨海,也就是小型海洋,在裨海之外還有所謂大瀛海,意思是大型海洋。中國被裨海包圍著,陸地部分分為九州,但這只是小九州,因為像中國這樣被裨海包圍的陸地一共9個,互不相通,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九州,或者說大九州。中國只是大九州之一而已,稱為赤縣神州。

“神州”這個詞就是從鄒衍來的,今天我們還在沿用。但鄒衍的著作沒能流傳下來,我們只能從《史記》和《呂氏春秋》裡邊看到一點不太清晰的輪廓。大九州彼此之間隔著裨海,而大九州這樣的組別很可能也有9個,彼此之間隔著大瀛海,所以像赤縣神州這樣的陸地僅佔全世界陸地區劃的1/81罷了。

只看赤縣神州的話,規模有多大呢?《呂氏春秋》有記載:“凡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我們還可以把尺度放大,跳出四海之內,看看四極之內:“凡四極之內,東西五億有九萬七千裡,南北亦五億有九萬七千裡。”這是鄒衍一派的說法,所謂的億,和今天的涵義不同,指的是10萬。那麼全部的大地和海洋組成了一個邊長597000裡的正方形,而“四海之內”,大約就是秦朝的版圖。粗略換算一下,秦朝版圖僅佔全部四極之內的2%。

當時的人們即便不敢完全相信這些說辭,但至少很容易得到一種啟發,那就是未知世界遠遠大於已知世界。秦始皇東臨大海,既看到了自己向東征服的極限,也看到了未知世界的起點。不久之後,他就要換一種方式展開新的征服事業了,畢竟處理日常的管理事務遠不如征服新世界來得暢快。

秦始皇東巡祭祀,為什麼要跑到齊國祭拜八神?齊國:真看得起我們

秦始皇這次東巡,本意應當是處理日常管理,所以每一個步驟都有很現實的意義。祭祀齊地的名山大川,相當於在封禪之外,又從“祭不越望”的傳統上強化了一次自己對齊國的所有權。齊國本土的名山大川,以前只有齊王才有資格祭祀。同樣受到祭祀的所謂“八神”也是齊國的本土神靈,分別是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各有各的祭祀地點。

秦始皇祭祀八神,需要跑遍齊國全境。

沒想到這一跑,竟然從現實世界跑向了奇幻世界,這是後話。

“八神”當中,最後接受祭祀的這位四時主,顧名思義,是主宰四季的神靈,祭祀地點在琅琊,今天的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史記》記載,秦始皇登上琅琊山,興致盎然,竟然逗留了3個月之久,好好休了一個長假,又營建了一座琅琊臺,照例刻石紀功,歌頌奉朝的偉大輝煌和自己的志得意滿。秦始皇興致一高,還遷徙了3萬戶平民,讓他們定居在琅琊臺下,給他們免除了12年的賦稅。

這一次刻石的內容特別值得一談,體裁照例還是四言句,重點有這麼幾個:一是宣傳帝國生活的政治基調,那就是重農抑商,老百姓只要好好務農,就不愁致不了富;二是統一文字和度量衡;三是天下從此有皇帝罩著,太平無事了,不打仗了,大家都要好好學習法律,都做守法良民,安分守己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四是重申帝國的疆域——這裡我們有必要看看原文:

“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

秦始皇東巡祭祀,為什麼要跑到齊國祭拜八神?齊國:真看得起我們

這段文字,簡要標明瞭秦朝東西南北四方疆界,乍一看很明朗,細一看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版圖既不全真,也不全假,而是一半真實,一半想象。

所謂“西涉流沙”,西部以沙漠為界。秦朝版圖是不是真的到了沙漠,並不重要,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說有人的地方都歸我管,而沙漠是無人區,無人區不歸我管;二是有意使齊國人聯想到齊國曆史上的第一位霸主齊桓公,因為當年齊桓公給自己表功的時候,說自己“西伐大夏,涉流沙”,措辭和秦始皇的“西涉流沙…北過大夏”如出一轍,這是齊國人熟悉的腔調,有親切感。

再看“南盡北戶”,北戶到底是什麼意思,並不清楚,可以參考的是唐朝學者顏師古的《漢書注》,說漢朝的日南郡之所以叫日南郡,是因為當地位於“日之南”,當地住宅都在北邊開門開窗,這樣才能照到陽光。

這個日南郡,是漢武帝在南方開疆拓土之後設定的一個郡,位於今天的越南中部。

我們知道,中國處在北半球,房間格局從來都講究坐北朝南,如果反過來變成北戶,也就是坐南朝北,那就意味著終年沒有陽光直射。而問題是,越南中部雖然在今天中國最南方以南,但畢竟沒過赤道,還在北半球的範圍之內。具體來說,日南郡的範圍在北緯17度左右,坐南朝北蓋房子顯然不太合適。

秦始皇東巡祭祀,為什麼要跑到齊國祭拜八神?齊國:真看得起我們

《水經注》引南朝人範泰的《古今善言》,說東漢時期,日南郡公務員張重進京彙報工作,漢明帝滿懷好奇心地問他:“在你們那邊,陽光真是從北邊照過來嗎?”

張重答道:“咱們漢朝還有個雲中郡呢,但並不坐落在雲彩之中,還有個金城郡,也不是拿金屬鑄造出來的。我們日南郡只是叫這麼個名字而已,天下各地的太陽還不都是從東邊升起來的。”

張重的回答雖然在理,但漢明帝的問題問得不好,太籠統了。事實上,在北緯17度左右,一年當中真的會有大約50天時間,朝北的窗戶可以有陽光直射。而日南郡的得名,根據《水經注》的說法,是透過日晷測量日影,再結合北極星的方位,總之是由天文觀測的依據來的。這就意味著,當地人蓋房子未必真的坐南朝北,所謂北戶,或者《史記》當中的另一個說法“北向戶”,要麼說的是當地的北窗在一年之中有機會接受陽光直射,要麼這只是北方人對遙遠南方的誇張想象而已。

聯絡一下秦朝的實際情況,雖然王翦大軍在滅楚之後繼續南征,平定百越,但要等到琅琊刻石5年之後的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才在嶺南設定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也就是說,在琅琊刻石的時候,秦朝版圖的“南盡北戶”雖然指日可待,但還沒有成為現實。

秦始皇東巡祭祀,為什麼要跑到齊國祭拜八神?齊國:真看得起我們

再看“東有東海”,這倒是顯而易見的,至於“北過大夏”,就完全讓人看不懂了。學者們做出過各種猜測,莫衷一是,但秦始皇心裡未必真有什麼明確的疆域概念,理解的關鍵在後面這幾句:“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也就是說,人類能夠抵達的地理邊界,就是帝國的疆域邊界,皇帝的豐功偉績比傳說中的五帝還高,他不但是全人類的大恩人,還是全體動物的大恩人。那麼順理成章的是,不論在多麼遙遠的地方,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動物都應該乖乖聽皇帝的話,服從皇帝的管。

但有人就是不服他管。怎麼辦呢?我們下一講再談。

上期回顧:

秦始皇召集了70多名儒生,醞釀著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動作:封禪大典

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下期再會!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文史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