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胡說——屈原賈生列傳

與上兩人(魯仲連、鄒陽)同傳原因相似,雖時代不同,但都有報國之志,年少有為,曾被重用,卻在上升期為人所構陷,後期再無報國之門,抑鬱而終。自己以能理解古文為

“本事”,在楚辭方面卻一竅不通,看了半天,

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關於楚辭的部分就不敢班門弄斧了。

歷史不胡說——屈原賈生列傳

屈原,歷史名人,端午划龍舟、吃粽子,都是紀念他,很多事蹟也耳熟能詳。讀傳,深入思考,也有一些別的看法。屈原,典型的文人性格,低頭做事,為人清高,不懂彙報,不善交際,遇有不順之事,常常等待問題的自然解決,主動去解決的能力不強。上官大夫能抓住

“令出自身”這個觀點離間楚王與屈原,還是起到了一擊即中的效果。文人不“願”撒謊,自己做的會不經意表露出來。其實即使現在社會,團隊中個人的貢獻屬於團隊,歸根到底屬於帶頭人。在團隊中,能力再強,繼續發光發熱最好的方法還是對外不自誇,否則很容易被針對,“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像屈原,如果在順風順水的環境中,可能會大鵬展翅,翱翔九天之上。但世間怎麼會有一帆風順的事情呢?張儀單刀赴會,以自身性命交換漢中土地。在對待張儀這件事上,感覺

屈原

格局似乎有些小,將注意力放在了殺張儀上。一人一舌雖能攪動風雲,但只能立足於施力

具體人身上。斷舌有多種方式,殺一人,是外力,死一張儀,還會有一李儀。最終提升內力還是要增強楚王的免疫力。人在不如意的時候,都會發牢騷。牢騷多了,就會

“不經意”傳到領導耳朵裡,後果就是一直不如意下去。這也是文人通病,也是屈原被再“踹一腳”的原因。

歷史不胡說——屈原賈生列傳

最終屈原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文人風骨,以死明志。漁夫,感覺真是一個高人,在屈原生死之時,發揮了一個心理疏導師的作用,但也加快了屈原的自殺。隨波逐流、與世皆濁,不是自己的性格,不容於世,那就以死來向這個世界正名。

歷史不胡說——屈原賈生列傳

賈生的情況跟屈原相似,滿腹經綸,卻不諳世事,有才無術,缺少術做支撐,才也就沒有了發揮的餘地了。文人,還有一種

“毛病”,就是愛自責,自我批評做的好,“一日三省吾身”。自己沒有責任的事情,也會被“省”出來。梁懷王騎馬墜亡,何至於自責而死呢。不過這種抑鬱而死的結局,也符合他文人的性格。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讀屈原賈生列傳時,感覺這句話太逼真了,古今中外,“我的天呢”“oh,mygod”。“娘來”······口頭語,幾千年前就這樣了。

歷史不胡說——屈原賈生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