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裡受追捧,演義中被黑化,三國名士華歆的真面目?典型的儒生

正史裡受追捧,演義中被黑化,三國名士華歆的真面目?典型的儒生

羅貫中在

《三國演義》

中,黑化了很多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名人,當時被稱為天下名士之一的華歆就是其中一位。

小說第66回,曹操殺伏皇后,華歆是主要幫兇。

小說第79回,曹丕忌憚曹植,華歆獻毒計,試圖幫曹丕殺死同胞兄弟。

小說第80回,曹丕想篡漢自立,華歆出面逼迫漢獻帝禪讓。

等等描述,都將華歆釘在了奸臣的立場上。

羅貫中為何要如此描寫華歆?或許是他不喜歡這個人?也或許是他有相關的史料證明?原因不得而知。

本文就聊聊這位三國時期的名臣、名士,根據正史中的資料,結合個人觀點,來判斷下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從正史記載來看,華歆是個相當受到當時的諸侯們歡迎的人。

華歆的授業恩師陳球當過東漢朝廷的太尉,他的師兄弟中包括

盧植(劉備、公孫瓚的老師)

、鄭玄、管寧這樣的名士和牛人。

這樣的一套同門關係,讓華歆在相應的階層裡,走得會比別人容易一些,且對華歆的名望有相當的好處。

當然,華歆本身的學術水平也足夠高,對一些問題有獨特的見解,所以才能稱得上是名士。

他和邴原、管寧等兩位名士齊名,被天下人共稱為

“一龍”

,管寧是

龍尾,邴原是

龍腹,華歆是龍頭,理論上,龍頭的才華高於另外兩位。

因為他是天下名士,有全國性的聲望,招攬到他,對諸侯們的形象有很大的好處,也方便招攬更多的名士。

正史裡受追捧,演義中被黑化,三國名士華歆的真面目?典型的儒生

最著名的記載是,華歆在孫權麾下為官時,曹操以天子的名義,點名要華歆離開東吳,到朝廷任官。

《三國志·華歆傳》

中記載:

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歆。孫權欲不遣,歆謂權曰:“將軍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義未固,使僕得為將軍效心,豈不有益乎?今空留僕,是為養無用之物,非將軍之良計也。”權悅,乃遣歆。

其實從這則記載中,可以推測出一些東西。

東漢末年的諸侯之間,人才的爭奪是相當激烈的,真正的核心人才,是絕對不會放棄的,曹操也不會用公開徵召的方式討要。

很難想象,如果曹操以天子的名義徵召張昭、周瑜、魯肅這樣的東吳重臣,孫權會是什麼反應?

顯然,對於華歆,孫權看似捨不得,其實是可以放手的,他並非東吳的核心人才。

當初,孫策在世時,把華歆高高供起,

“待以上賓之禮”

,議事時,允許

“華獨坐”(這屬於朝廷對三公的禮遇)

但是,孫策臨終前,安排託孤之臣時,卻提都沒提這位華名士。

華歆這樣的名士,只比較適合做活招牌,用以表明諸侯禮賢下士的活招牌,曹操召其入朝,也是這個目的。

華歆在曹操麾下,官職是不斷上升,

《三國志·華歆傳》

中記載:

歆至,拜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荀彧為尚書令。

但史書中沒有多少他給曹操出謀劃策的記載,也沒有多少曹操主動向其諮詢爭霸謀略的記載。

正史裡受追捧,演義中被黑化,三國名士華歆的真面目?典型的儒生

這足以說明,曹操要的只是華歆的名望,人來了,供起來就好。

曹操沒指望華歆在應對諸侯的軍政大事上真能對自己有什麼幫助,他對華歆的態度和當初的孫策差不多。

後來,曹丕篡漢,建立魏朝,華歆繼續一路上升,做到司徒這樣的高位。

曹丕厚待他的原因是,

“文帝受禪,歆登壇相儀,奉皇帝璽綬,以成受命之禮。”

這種禮儀上的事必須是具有天下名望的名士來做,華歆正合適。

華歆本人在各路諸侯爭霸的過程中,沒有什麼存在感,原因大概是他的學識和道德標準不適合爭霸的氛圍。

首先,華歆是比較標準的儒生,且專注於此。

而儒學是不怎麼適合大爭之世的,儒學的老祖宗孔子在其所屬的時代,其推崇的理念就不怎麼受各國待見。

其次,根據三國時期一些名人對華歆的評價,可以知道,華歆對道德的要求非常高,自己也身體力行。

如孫策、陳登、曹植等人的評價中,概括了華歆是個守禮、守德、清廉的人。

曹丕甚至稱他是

“一代之偉人,後世殆難繼矣。”

(和鍾繇、王朗並稱)

正史裡受追捧,演義中被黑化,三國名士華歆的真面目?典型的儒生

再如太史慈雖然評價華歆

“然非籌略才,無他方規,自守而已。”

卻也不否認

“華子魚良德也。”

他離開東吳時,好友、同僚給他送盤纏,他一概不收,還用一番大道理說服送禮的人,讓所有人讚頌他有德,

《三國志·華歆傳》

中記載:

賓客舊人送之者千餘人,贈遺數百金。歆皆無所拒,密各題識,至臨去,悉聚諸物,謂諸賓客曰:“本無拒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單車遠行,將以懷璧為罪,原賓客為之計。”眾乃各留所贈,而服其德。

史書上也明文記載

“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家無擔石之儲。”

這樣的一個人,視道德為生命,是無法為所效命的主公獻出適合亂世爭霸的陰謀詭計的,也無法把一些有違道德的計策包裝得冠冕堂皇后表達出來。

如龐統勸說劉備謀奪同宗劉璋佔據的荊州時,就明確表示,亂世時,就應該吞併弱小,頂多佔了劉璋的地盤後,再厚待他。

再如東吳偷襲荊州之前,曾聯合曹操一起出兵,並要求曹操把自己出兵的情報保密。

曹操麾下的謀士董昭就獻策說,別聽孫權的,將其出兵的情報洩露給關羽,讓關羽回去跟孫權火拼,直接就把臨時的盟友孫權給賣了。

要不是關羽接到曹操送來的情報後猶豫不決,

“羽果猶豫”

,耽誤了退兵的時間,未必就敗給孫權。

如上述龐統、董昭獻出的類似的計策,華歆是絕對不會獻上的,或許他想不出來,或許能想出來,但基於自己堅持的道德標準,也不會說出來。

正史裡受追捧,演義中被黑化,三國名士華歆的真面目?典型的儒生

《三國志·華歆傳》

的記載中,明確記載的華歆給魏國獻的謀略就二條。

其一,是華歆向魏文帝曹丕建議,以後舉孝廉,還是要注重學問,要讓孝廉們多讀儒家經典:

歆以為“喪亂以來,六籍墮廢,當務存立,以崇王道。夫製法者,所以經盛衰。今聽孝廉不以經試,恐學業遂從此而廢。若有秀異,可特徵用。患於無其人,何患不得哉?”帝從其言。

其二,是魏明帝曹叡要出兵伐蜀,華歆勸說曹叡息兵罷戰:

......臣誠原陛下先留心於治道,以征伐為後事。且千里運糧,非用兵之利......為國者以民為基,民以衣食為本。使中國無飢寒之患,百姓無離土之心,則天下幸甚,二賊之釁,可坐而待也......

華歆的建議不管是否正確,但從上述記載能明顯看出,他的思維就是標準的儒家思想,注重教化,希望魏國在內部做好自己的事,少對外折騰。

正史裡受追捧,演義中被黑化,三國名士華歆的真面目?典型的儒生

以他對曹叡的建議而言,曹叡當時是接受了華歆的建議,但會不會真認同?就難說了。

因為,誰都知道,如華歆所言

......

的情況

是不可能出現的,決定三國勝敗的,一定還是武力的高低。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是亂世,即使是文士,需要的也是荀彧、郭嘉、魯肅、諸葛亮、龐統、法正、司馬懿、賈詡、程昱這些能把大義和陰謀詭計都玩得轉的人才。

華歆顯然不是這樣的人才,他比較適合和平時代,讓其教授學問,或無為而治的治理某個州郡,不適合亂世爭霸。

比較適合華歆發揮的朝代,應該是宋朝、明朝的中前期,或者其餘朝代的盛世時期,而不是三國時期。

華歆的名利之心也是有的,如

“二賊之釁,可坐而待也”

中記載的故事,他和管寧在一起讀書,看到地上有金子,管寧就當沒看見,華歆卻去撿起來。

他拋棄孫權,投奔曹操,無非是曹操代表朝廷,能給予他更高的官職。

正史裡受追捧,演義中被黑化,三國名士華歆的真面目?典型的儒生

他大半輩子享受漢朝的俸祿,卻在曹丕篡漢時,在最顯眼的位置上為曹丕站臺。

這些有違於華歆一生堅持的道德的反面事例,或許就是羅貫中不喜歡他,在

《世說新語·德行》

這部小說中黑化他的原因。

《三國演義》

以上文中觀點均為筆者個人見解,未必準確,歡迎讀者在評論區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