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歷史丨宋代“約飯”那些事兒

趙宋王朝時期,國家的經濟、文化與科學技術水平都邁上了新的臺階。在當時,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文化匯聚,農業發達,交通運輸條件改善,坊市隔離的制度被打破……共同促進了宋代飲食業的蓬勃發展。陳寅恪先生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假如你生活在宋朝,有哪些食材可供炊食?有何“網紅”飲品?赴飯局如何應對座次禮儀?不同階級的人群又該選擇何種檔次的飲食場所呢?凡此種種,從宋代的文學藝術作品中可以獲悉一二。

趣歷史丨宋代“約飯”那些事兒

《清明上河圖》(區域性)

宋代的飲食業

《清明上河圖》就生動地再現了北宋城市經濟與風俗民情的盛況。宋代破除了“坊”“市”隔離制度,商鋪的門面攤位與貨肆作坊得以散落在城市各處,官署、居民區與商店混雜一體。相對來說商業貿易的自由程度更高,加上農業的發展為商業奠定了貨源基礎,市民的購買慾相應提升,也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精細分類。根據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東京城至少有一百六十行,例如米行、肉行、魚行、蟹行、菜行等。除此之外,宋代延長了市場開放的時間,摒棄“日中為市”的制度,鼓勵夜市與早市,“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未,不得禁止”(《宋會要輯稿·食貨》),而早市一般“每五更點燈”開始,形成了史無前例的“不夜城”。

商業的時空限制被打破,為飲食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茶樓酒肆林立,勾欄瓦舍笙歌不停,州橋夜市直至天明,“店鋪不可細說”。有些鋪頭甚至一店多賣,不同的營業時間售賣不同的商品。售賣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沿街叫賣,有的懸掛“望子”,有的設定燈箱牌匾等廣告,有的引進“胡食”“川味”等吸引顧客,“食客”眾多,顧客可以選擇即買即食,也可以購置食材回家進行再加工。

與前代相比,宋代飲食業儼然成為了“朝陽產業”,無論在制度管理還是技術創新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並以強大的生命力傳承至今。

尋味宋“食”

宋代主食以米、面為主。北宋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歷來食用麵食,兼用米飯。宋室南遷後,依然延續了米麵二維,《山家清供》中就記載了“青精飯”與“蟠桃飯”的做法。當時比較著名的麵點有太學饅頭、王樓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餅、笑靨兒、水晶包兒、千層兒、芙蓉餅、蝦肉包子、羊肉饅頭、油酥餅兒等。除此之外,還有多款製作精細的餛飩與麵條,如二十四節氣餛飩、丁香餛飩、雞絲麵、魚桐皮面、百合面等,據不完全統計,品種在30個以上。更有燒餅、炊餅、茶食、煎點等其他麵食供應。

副食則講究肉食、蔬菜、水果的搭配食用。在宋代上層階級的肉食消耗中,羊肉所佔的比重較大,特別是北宋宮廷更偏愛羊肉,但羊肉對於一般民眾來說,是較為珍稀的食材。除此之外,其他家禽、水產以及果蔬一樣不少。據《夢梁錄》等書籍統計,光是蔬菜就有近百種,水果更是奇珍富集。憑藉多樣的食材,宋代的庖廚創造出許多流傳至今的名菜,比如宋人林洪所著《山家清供》中記錄的碧澗羹、槐葉淘、玉糝羹、傍林鮮、櫻桃煎、撥霞供等等。其中“撥霞供”就是現代“火鍋”的雛形,不過它最初是以兔肉切片撩撥涮食。除了火鍋,還有宋時創制的東坡肉、火腿、爆米花等,這一切都成為我們今天熟悉的名“食”。

飲品方面,酒、茶與其他冷飲並行。由於酒肆市場十分發達,宮廷名酒有“蒲中”“蘇合香”“鹿頭”等,京城流行“眉壽”“仙醪”“瓊漿”等,另有“羊羔酒”至宋代盛行於世,《本草綱目》中還記載了其製作方法。蘇軾也曾贊曰“試開雲夢羊羔酒,快瀉錢唐藥王船。”

“點茶”是宋代人飲茶的主流方式。“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宜累家”(《夢梁錄》),說明點茶在當時已成為修身養性的四件雅事之一。民間還興起了“鬥茶”風氣。配合茶飲,流行品類多樣的茶點,如果仁、蜜餞,用蜂蜜或者蔗糖醃漬,與今天的蜜餞果脯已十分接近。

趣歷史丨宋代“約飯”那些事兒

宋人點茶

宋人也以沙冰入飲,加上果汁牛奶等製成夏日消暑的冰酪,甚至開起了前代從未出現過的“冷飲店”,比如汴京城的“曹家從食”,售賣品種達數十個,有“涼水荔枝膏”“冰雪”“雪泡縮皮飲”“杏酥飲”“沆瀣漿”“姜蜜水”“椰子水”“甘蔗汁”等,其盛行程度可比肩今日的“網紅”飲品。

宋時創新了許多菜色、飲品與甜點的製法,形成了極具宋代風雅特徵的飲食文化,極大地推動了宋代“食”的發展。

宋代的飯局

漢代以前,農業水平低下,一日只吃兩餐,宋代時期,經濟富庶繁榮加上夜市的施行,在百姓中逐漸普及了一日三餐。

餐制方面,我國的分餐制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唐後期,隨著高足傢俱的普及,直接促進了飲食方式的轉變,分餐制逐漸走向合餐制。五代畫家顧閎中(傳)的《韓熙載夜宴圖》中,描繪主人韓熙載與其他貴族子弟分坐在床與靠背椅上,每個人面前都擺放了一套相同的菜色與餐具,用餐互不影響。可見至五代時期,分餐制的傳統依然存在於某些場合。

趣歷史丨宋代“約飯”那些事兒

《韓熙載夜宴圖》

至宋時,真正意義上的合餐制才出現在民間酒肆、城市飯館。此時“飯局”中應運而生一個新的角色——“白席人”,他專掌筵席禮儀,安排座次,維護宴會秩序,引導用餐程式等。通常上菜後,在“白席人”的提示下方能動筷,用餐的速度與數量也由他控制,不僅如此,“白席人”還可以勸酒勸吃,完全免去主家的操心。

宋代不同階層之間的飲食典制規格究竟是怎樣的呢?宋代宮廷與歷朝歷代都一樣,設有專司帝妃飲食的機構和管理人員,延續了中國古代飲食——豐富、創新、精緻的發展方向。小說《水滸傳》中就有描繪宋徽宗的某次宴會,“龍肝鳳髓”“駝蹄熊掌”“塞北黃羊”“江南赤鯉”等菜餚,“瓊漿玉液”“馬乳”等飲品,“玳瑁碟”“瑪瑙杯”等餐具,可謂將世間珍饈都奉為盤中之物了,極盡豪奢,且重視祥瑞之氣與文化品位。而位於普通民眾與宮廷貴族之間計程車大夫階層,筵席一般較為簡單,菜品數量較少,配以飲品和時令水果,用具樸素,菜餚規格大致上都不越矩,但也時有異品菜餚。

趣歷史丨宋代“約飯”那些事兒

《清明上河圖》中的高階酒樓——“孫羊正店”

那麼像《清明上河圖》中的高階酒樓——“孫羊正店”等,具有官方的釀酒許可,又可提供餐飲服務,則環境雅緻,菜品豐富,價格也昂貴,就是士大夫及貴族豪富才能出入的場所了。略低一級的小酒店,稱為“腳店”,需從“正店”批發酒水,再零售給顧客,主要經營時興佳餚與家常下酒菜,“每分不過十五錢”,是大眾消費的選擇。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零散食店,或主打一種食物,或沿街叫賣,為普通百姓提供了更多消費可能,促進了宋代飲食場所繫統化的發展與飲食市場的繁榮。

宋代的飲食在當時已經發展到了新的階段,在類別上更趨豐富,風味上更趨多樣,烹飪技術上更趨成熟,飲食文化上更具內涵。特別是這一時期計程車大夫階層,打破“君子遠庖廚”的傳統思維,創新了許多流傳至今的菜品,同時關注飲食養生,提出符合科學的飲食禁忌,倡導素食主義,體味自然,從現代醫學及文化內涵上都極具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