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國學|王宏凱:古代的貓食

·

古代的貓食

·

文丨王宏凱

從唐宋兩朝開始,貓己經走進人類居住的城鎮或村舍、坊巷廳堂,成為人們身邊的玩物,經過長期的馴養繁殖,貓的習性逐漸完成了從野生動物向家庭寵物的轉變。

在這種轉變中,貓的食物和習性的變化是最明顯的。如今,家庭裡的寵物貓早己不吃老鼠和熬小魚拌飯了,主要食物己變成了各種工業化的貓糧.寵物的產生與演變本質上是人類對動物習性所施加的定向干涉,這種定向干涉更多地表現在對動物食物的改變上。

1

貓食與貓的進化

貓的演進與人類文明的程序有著密切的關係,在野生貓向著寵物貓的進化過程中,貓食的不斷改變對促進貓的進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文獻和考古資料兩方面來考察,野生貓到寵物貓的歷史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食肉為主的野生貓階段。

這個階段,貓的食品以鳥類為主,有時也盜捕雞鴨等家畜。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遺址中都曾發現貓的骨骼標本,研宄者認為,這種野生貓以鳥類為食,間或也盜捕家畜(參《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

第二階段是野生貓向家畜貓轉變的階段。

這個階段野生貓逐漸向人類聚居地轉移,以鼠類為主要食物,同時接受人類的投餵,但這時的貓還沒有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寵物。促使野生貓改變生存方式的原因是人類文明的程序,農業的發展、定居生活、糧食的節餘、倉貯的出現等,這使家鼠和貓先後選擇了適應和融入人類的生活。人們憤恨“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詩經·魏風》),便善待捕鼠的貓,允許貓進入人們的生活中。《韓非子·揚權篇》中說:“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注,狸之捕鼠者亦曰貓)北京大葆臺漢墓出土多件貓骨,研究者認為“不排除屬於墓主生前養寵物貓之遺存的可能。當時貓或許已經以‘縱養’形式在防治鼠害的同時豐富了主人的休閒生活。”(王子今《北京大葆臺漢墓出土貓骨及相關問題》,《考古》2010年第2期)西漢劉向《談苑》講“然使(騏驥騄騄)捕鼠,曾不如百錢之狸”,說明當時已有買賣的貓。貓成為商品意味著貓有了特定的主人、特定的食物,真正意義上的“貓食”開始出現。這個階段大約在春秋戰國至隋唐時期。

大眾國學|王宏凱:古代的貓食

三個階段是家畜貓轉變為寵物貓的階段。

這個階段,貓的寵物特性不斷被強化,滿足人們休閒娛樂精神需求的目的逐漸取代了養貓捕鼠的功利需求,貓開始成為人們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貓的飲食也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包括食物主要由人類提供和餵養、食物種類多樣化、不同生長期有特定的食物、出現專門的貓食用具以及今夭的工業化貓糧。史籍和考古文物遺存中儲存著不少有關這一階段貓食的文獻資料。

2

史籍中的“貓食”一詞

就筆者所見,“貓食”一詞作為專用名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史書中,

其準確的含義是指由人類提供和投餵的貓食物,它的出現是貓從野生狀況變成人類畜養的童要標誌。

北宋周《清波雜誌》卷九有一則“貓食”故事,蘇諤,字伯昌,是蘇轍的曾孫,宋徽宗宣和初年任鄭州司刑曹,令下人“買魚飼貓”,結果下人竟買來了“豬襯腸”,豬襯腸就是豬腸。蘇諤責問,下人說此間例以此為貓食。”蘇諤大笑,將豬腸留到房自己做菜吃了。此後“同寮從而遂日買貓食。蓋西北品味,止以羊為貴”。這裡提到了北宋時的“貓食”己經有了魚、豬腸和羊肉。

《東京夢華錄》卷三“諸色雜賣”,記載了北宋汴梁城中的各色小買賣,其中就有貓食店,“若養馬,則有兩人日供切草。養犬則供餳糟,養貓則供貓食並小魚”。自宋代開始,這種專門製作和銷售貓用食物的貓食店便出現在城市中,所出售的貓食包括豬肝、豬腸、小魚和泥鰍等。明朝方以智《物理小識》卷八講“烀炭之用”,說“烀炭瓨(xiáng)內安貓食,夏月亦不奧“。烀炭瓨就是裝有木炭的陶甕,古人利用木炭的吸溼性來保持肉類貓食的新鮮度,可見人們對貓食的重視程度。清代《御定駢字類編》收錄34個貓的專有名詞,如貓精、貓頭、貓鼠、貓鬼、貓職、貓德等等,貓食一詞也在其中。

有趣的是,在明代,“貓食”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專指宦官的家人。

明代史玄的《舊京遺事》上講,“內官家人呼為貓食”。清代陸應碭的《樵史演義》是一部描寫晚明歷史的演義小說,其中講到魏忠賢吩咐“心腹貓食們”收拾私宅裡藏的金珠奇玩等物的故事。

3

宋朝的貓最愛吃魚

在唐宋兩朝以前的文獻中極少見到貓食魚的記載,而從宋代開始似乎一下子貓喜歡吃魚了。

不論是北宋開封還是南宋臨安城,街市己有了專門經營寵物貓用品的店鋪,而且貓魚必是童要的商品。《東京夢華錄》卷三“諸色雜賣”:“養貓則供貓食並小魚。”《武林舊事》卷六“小經紀”記有專門買賣“貓窩、貓魚、賣貓兒、改貓犬”的商鋪。《夢梁錄》卷一三“諸色雜貨”中說:“養貓,則供魚鰍。”這些記載讓人感覺到宋朝的貓只吃魚了。宋徽宗喜愛畫貓,曾有《貓食魚圖》傳世。明代謝縉有首《題茅山道士藏徽宗畫貓食魚圖》詩,雲,“仙篆從教滿石床,花陰睡覺赴雲鄉。即今鼠輩都消盡,飽食溪魚化日長。”南宋孝宗乾五年(1169)陸游赴任夔州通判,竟然在行李中攜帶了一隻小貓,途經黃州、鄂州,想給貓買食,發現此地“魚賤如土,百錢可飽二十口,又皆巨魚。欲覓小魚飼貓,不可得”。北宋理學家程頤有一篇名文《養魚記》,以舒養物不傷的仁者情懷,文章的緣起竟與貓食魚有關,文章開篇便說:“書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買魚子食貓,見其煦沫也,不忍,因擇可生者,得百餘,養其中,大者如指,細者如箸。”從這段文字來看,程頤家一次買了百餘條魚,而且都是細如筷子的小魚,由此推測程頤家養了許多隻貓。

大眾國學|王宏凱:古代的貓食

宋代的僧人也養貓,那麼寺院裡的貓也食素嗎?

清代釋法音編的《禪宗雜毒海》一書,收錄南宋名僧南叟茂禪師的一首《失貓》詩:“捕鼠生機頗俊哉,受他籠檻竟難回。勞人幾度空敲碗,連喚花奴吃飯來。”這隻生活在南宋臨安(今杭州)徑山寺的貓叫“花奴”,捕鼠的身手矯健,但不願被關在籠子裡,竟然逃掉了。和尚敲著貓食碗,呼喚花奴回來吃飯,也不見蹤影。南宋名臣鄭清之曾得香山禪師惠送的兩隻貓,作《香山老惠兩貓》和《香山貓食粥》詩,其中有詩句曰:“伽梨親抱狸奴送,管是南泉是趙州。”“梵宮新遣兩狸奴,晨粥飢餐食肉如。”“御梨”即袈裟,代指僧人。“梵宮”就是寺院的意思。鄭清之對寺院裡畜養的貓喝粥感到新奇。

4

明朝的貓兒改吃肉了

到了明朝,貓的食物除了魚之外,似乎又改吃肉了。

明代徐復祚《花當閣叢談》一書,記載了明北京城的建置和掌故,書中講:“乾明門養貓十二隻,日飼豬肉四斤七兩,肝一副,……此弘治初年事,正德中不知增幾倍。”明代朱國楨《湧幢小品》除記載相同文字外,又說:“一機戶名彭禹,其子日買熟豕蹄飼獅貓;又某子甲以人參煮秫米粥飼馬,又何怪乎國家之虛費也。”明朝宮廷中養了許多御貓,喂貓的食物竟然是豬肉和豬肝、豬腸,獅貓的待遇還要高些,派人專門買熟豬蹄吃,難怪朱國楨感嘆國家財力的虛費。清人劉廷璣《在園雜誌》上講,明朝宮廷“飼貓之器皿,用上號銅質製造,今宣壚內有名貓食盆者是也,價更重於促織小盆”。針對明朝皇家的畜養珍稀動物之風,嘉靖初年,吏科給事中鄭一鵬上《卻貢獻以光聖德疏》,進諫“其乾明門等處禽鳥蟲蟻乞通行縱放,該寺供應特賜停止”,釋放乾明門等處禽鳥蟲蟻,停止給皇帝貢獻珍禽異獸。現在養貓也多餵豬肝拌飯,貓也極喜歡吃,原因如明代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十所講:“獅子貓灸豬肝與食令毛耏潤。”

《金瓶梅》是一部反映明代社會生活的小說,書中寫到金蓮養了一隻獅子貓,“都說潘金蓮房中養活的一隻白獅子貓兒,渾身純白,只額兒上帶龜背一道黑,名喚雪裡送炭,又名雪獅子,又善會口銜汗巾兒拾扇兒。西門慶不在房中,婦人晚夕常抱著他在被窩裡睡。又不撒尿屎在衣服上。婦人吃飯,常蹲在肩上喂他飯,呼之即至,揮之即去。婦人常喚他是雪賊。每日不吃牛肝乾魚,只吃生肉半斤,調養得十分肥壯,毛內可藏一雞彈。甚是愛惜他,終日抱在膝上摸弄,不是生好意”(《金瓶梅詞話》萬曆本)。可見不僅是皇宮內廷,就是民間百姓家的貓也不吃牛肝、乾魚,只吃生豬肉。當然明朝的貓還是喜歡吃魚的,明初名臣劉基在《郁離子》中講,“貓食魚、食雞蟲,性之所耽,不能絕也。”劉基有《題畫貓》詩云,“碧眼烏圓食有魚,仰看胡蝶坐階除。春風漾漾吹花影,一任東郊鼠化鴽。”

5

貓的特別餐貪

在長期畜養貓的實踐中,古人不斷積累和總結畜養貓的經驗。南宋溫革所著的《分門瑣碎錄》是一部湮沒己久的古代農書,大約成書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清代中期漸趨亡佚。1963年,胡道靜先生髮現《分門瑣碎錄》的明末清初抄本並進行了深入研究。

《分門瑣碎錄》在農學史上的價值之一就是大大拓展了農書的涵蓋範圍,第一次將花木栽培和貓犬飼養納入農書中。

在《分門瑣碎錄》中有關貓食的記載有許多條,如“土畜養亦有滋只喂生魚飯,若吃燒魚亦吼(哮喘病)矣”“早喂貓,晚飼犬”“貓兒瘦瘁及煨火(指上火症狀)者,以硫黃少許納豬髒內,火炮燔,令貓食之,或入魚伴飯飼之”,這些記載多是宋代畜貓的經驗之談,並被後代農書、醫書所繼承。

到清代產生了王初桐《貓乘》、黃漢《貓苑》、無名氏《相貓經》等專門的關於貓的文獻彙編和著作,此外,在李南暉的《活獸慈舟》、陳淏子的《花鏡》等獸醫學、農學和園藝學著作中也有許多關於貓的記載和總結。這些著作中除了貓食外,還有不少關於貓的特殊飲食和禁忌的記載。例如,《貓苑》中記載,“貓不食蝦蟹”“貓食鱔則壯,食豬肝則肥,多食肉湯則壞腸”“貓食簿荷則醉”“貓食黃魚則癩”“貓食野物則性戾而不馴,貓食鹽物則毛脫”等。《花鏡》中說,貓在初生時,“日以硫黃少許納於豬腸內或拌飯與之食,則遇冬不畏冷”。

大眾國學|王宏凱:古代的貓食

《活獸慈舟》的作者是清代李南暉(1709——1784),字仲晦,號西海雲樵,甘肅通渭人。《活獸慈舟》從獸醫學的角度專有“喂貓法”一節,其中寫道:“凡貓有孕,以黿肉飼之則墮胎,以腥物食之,則所產貓子多貪雜物葷腥。凡初產貓一、二月間,以魚肉生飼則易養。無論大小貓,以生鰍魚食之易養易長,如以熟鰍魚食之,則難養。豬肝合飯與食,貓亦易壯。食野草禽毛者,病吐而瘵。凡物俱有所宜所忌,人可不慎乎。”

《活獸慈舟》是中古代獸醫學的重要著作,第一次將貓納入獸醫學的範疇,字雖不多,但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作而成,極其珍貴。

(本文原載於《文史知識》2013年第9期,

轉載自公眾號:大中之道)

作者簡介

大眾國學|王宏凱:古代的貓食

王宏凱,高等教育出版社編審,長期從事高等教育教材編輯出版工作。198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業餘從事明清史、中國教材發展史、中國文化史等方向的研究,曾任中國歷史教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理事,明史研究會、北京史研究會會員。專著有《益智愉心的中國古代遊藝》《明成祖營建北京始於永樂四年考》等,合著有《中國隋唐五代習俗史》等,發表《清末“學校教科書委員會”史略》《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中國貓畫考》等文章百餘篇。

特別鳴謝

敦和基金會

大眾國學|王宏凱:古代的貓食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所

微訊號: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公眾號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我知道你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