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中醫館的春天真的到了嗎?還是隻聽到了腳步聲

2月19日,國家發改委公佈了關於印發《加大力度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行動方案》的通知,明確了27項重點任務分工方案。其中在提升貧困地區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上,要求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中醫特色服務,充分發揮中醫藥“簡、便、驗、廉”優勢。橘香園學堂整理

民營中醫館的春天真的到了嗎?還是隻聽到了腳步聲

事實上,近年來支援發展中醫藥和鼓勵社會辦醫的相關政策、法規紛紛出臺,如中醫診所審批備案制、醫師多點執業、確有專長考核執業、取消社會辦醫數量與地點限制、鼓勵社會醫療連鎖發展、醫療機構製劑備案等,這對於中醫館的發展,用“政策紅包雨”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於是,有人驚呼“中醫館的春天來了”,民營中醫館也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然而,在熱鬧的背後,我們是否應當反思:民營中醫館的春天真的到了,還是隻是“聽到了春天的腳步聲”?

中醫人才競爭激烈,民營中醫館能否佔據一席之地?

民營中醫館的春天真的到了嗎?還是隻聽到了腳步聲

在當下的中國醫療體系中,西醫依然是主流,中醫始終處於唱衰的尷尬局面。雖然國家先後提出“中西醫相合”“中西醫並重”等原則方針來支援中醫藥的發展,中西醫並重的目標依然是任重道遠。

一方面,中醫藥本身的特點是“簡便廉驗”的平民消費,對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有獨特優勢,但社會辦醫在整個醫療保障體系中的地位是“滿足多樣化和多層化的需求”,如果要讓中醫藥走上“多樣化與多層次需求”的路子,很可能將“親民、平民”的中醫藥推上“貴族、高階”的道路。

另一方面,民營中醫館很難在國家醫療改革中有發展空間,因為國家醫療改革的重要一項任務就是醫藥分家,即使政策中有“鼓勵將有意願的民營醫療機構納入醫聯體”的表述,但在公立與民營醫療體系的博弈中,民營中醫館想要分得一杯羹絕非易事。

民營中醫館的發展,核心資源是中醫人才,而中醫目前註冊數量僅有幾十萬人,根本無法滿足國民對中醫的需求,尤其是名中醫的需求。但在國家鼓勵社會辦中醫,鼓勵中醫創業,硬性要求各醫療機構和社會衛生服務建立中醫藥館等中醫藥服務體系的政策鼓勵下,公立與民營醫療機構、名醫與民營企業、以及網際網路巨頭與傳統的中醫館等主體之間,關於中醫尤其是名中醫的人才爭奪,將異常激烈。

此外,民營中醫館即使請來了名醫,但由於待遇、對手競爭等原因,名醫留不住、留不長等問題凸顯,這也嚴重影響中醫館長期、穩定的發展。

為解決這一問題,不少民營中醫館開始培養青年中醫,卻又存在無師可承、培養週期長、投資大、自立門戶等問題。即使國家為民間技藝師承創造了承襲方式,設定了考核授予中醫執業資格,但又存在執業地點等多方面的限制。由此可見,人才問題極大地制約了民營中醫館的發展。

各類亂象帶來不良影響,中醫館發展創新困難

民營中醫館的春天真的到了嗎?還是隻聽到了腳步聲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民營中醫館發展的另一核心因素是中藥,“好醫加好藥,方可成就中醫館”是業內的共識。這樣的理念說起來輕鬆,做起來難。隨著當下中醫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已經不再是投入幾個驗貨的老師傅、願意花成本採購優質藥材、願意跟顧客苦口婆心地解釋中藥等級知識就可以解決問題了。由於中藥飲片質量良莠不齊等原因,又產生了另一個 “中醫亡於中藥”的觀點,這不得不引起行業的重視。

中藥講究道地,但道地產區的藥材產量是有限的,中藥漲價成為必然趨勢。在供求關係和利益驅使下,行業盲目擴大生產、惡性進行供應鏈競爭,甚至是以次充好等亂象難以避免,這不僅對中藥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同時也將給民營中醫館的坊間口碑造成極大損害。

這些現狀對中醫館飲片質量的把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逼迫醫療終端去主動篩選上游飲片廠,甚至自己到產地採購原藥材,自行加工炮製。

此外,中醫診所是運用純中醫藥手段,利用中醫四診,進行藥物或針灸、艾灸、按摩等非藥物療法進行治療的,同質化經營情況比較普遍。而且,非藥物療法法律、法規並不完善,在店內增設其他裝置、設施,或是代客加工丸散膏丹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或負面事件,很可能涉及違規經營、製售假藥、非法醫療等法律風險。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了,中醫館要想創新發展並不是容易的事。

中醫本身是一種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良好技術,但如今由於學習中醫的人水平參差不齊,學習中醫的目的複雜多為名利,加之如今中藥的質量難以保證,所以就造成了很多人對中醫藥的信任危機。中醫要想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就必須改變這種局面,嚴格控制准入的門檻,認真的把好中藥質量關,透過中醫藥的療效來獲取更多的人心!

中醫館只有立足長遠,避免短視與功利行為,深入研究國人中醫藥消費的“痛點”與“堵點”,真正以“患者為中心”,以“切實的療效”為口碑,以標準化、專業化、規範化經營中醫館,才能迎來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