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入川算不算小人?劉備入川當仁不讓!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要劉備佔據荊州益州,尋找適當的時機北上,討伐逆賊。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就迅速佔領了荊南四郡,,還向東吳借來了半個南郡,此時從荊州北上的道路已經打通,正在考慮如何入蜀的時候,益州別駕張松和法正找上門來,希望劉備能夠入主西川,本來就對益州有想法的劉備於是就起兵進入益州。

劉備入川算不算小人?劉備入川當仁不讓!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張松認為益州牧劉璋為人太軟弱,雖然對百姓很好,但卻沒有大志,連漢中被張魯割據都忍氣吞聲,於是想找個明主,而出使劉備處的法正在張松跟前連誇劉備有雄才大略,於是兩人就計劃迎接劉備入川,正好此時曹操攻打漢中,張松就勸劉璋請同為漢室宗親的劉備去北邊謀取漢中,於是兩人就在涪縣會面。

在涪縣會面的時候,龐統就勸劉備擒拿劉璋,則益州不攻自破,但劉備認為自己是剛來益州,沒有威望,這樣子做得不到民心,於是率軍北上漢中,大軍到了葭萌關的時候突然掉頭,劉備在龐統的上中下三策中選了中策,騙開白水關,一路殺向成都。這時候劉璋手下的王度表示劉備是深入益州腹地,荊州的補給跟不上,這時候只要強行遷走百姓,毀壞村莊,堅守不戰,使用堅壁清野的戰術,就一定能夠讓劉備補給不夠撤軍,這時候再攻擊劉備,就能取勝。但是劉璋心疼百姓,沒有聽從他的意見,等到諸葛亮和張飛等人打通了益州和荊州之間的關節,荊州的補給能夠源源不斷送到前線後,劉備入主成都,也成了大勢所趨。

有人因為這件事抨擊劉備,說劉備就是偽君子,然而事情並非如此。張松和法正本來是益州的臣子,益州此時又還是國富民強,那他們為什麼要另尋明主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劉璋沒有在這個亂世中保護益州的能力。

此時曹操已經在攻打漢中,而漢中是益州的門戶,曹操此人是有屠城的習慣的,如果曹操攻下漢中,又順勢攻打益州,那益州的老百姓才是最苦難的。劉璋闇弱已經成了這個時代的人的共識,他是對百姓很好,放棄取勝的機會,放棄堅壁清野,只是因為擔心百姓受苦,但如果來的人不是劉備,而是曹操,這番抵禦過後,不遷走的百姓統統會成為曹操刀下的亡魂,因為他可是有屠城的習慣的。劉璋的這套做法,從出發點來說,確實是符合儒家的觀念,但只是囿於書本之內,只能說是儒士做法,還是腐儒做法,也難怪張松和法正看不上他。

劉備入川算不算小人?劉備入川當仁不讓!

儒家的仁義,應該是大仁大義,劉備入川正是當仁不讓。劉璋在太平盛世的時候,絕對是一位好的君主,但是他明顯沒有在這亂世之中治理益州的能力,而面對兇殘的曹操,劉備現在的能力還差的太多了,謀取益州是勢在必得之事。如果你的友軍,明顯敵不過對方,那帶著自己友軍的有生力量,帶著天下人的期盼挺身而出,不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嗎?這種情況下人們只會誇這個人是力挽狂瀾的英雄,怎麼輪到劉備這裡,就成了假仁假義的偽君子呢?

劉備就是儒家所推崇的,真正的君子,他明明可以在涪縣就拿下劉璋,但是他要的是益州百姓的心服口服,有時候捷徑不一定真的是通往羅馬的路,他可能只會把你送到半路,而剩下的一半道路卻是怎麼也走不了的。劉備選擇腳踏實地地謀取益州,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益州,這也是一個君子該有的自信,君子就應該如此。

劉備入川算不算小人?劉備入川當仁不讓!

劉備捨棄了小義,揹負一些罵名,換來的卻是益州百姓的平安,劉璋和劉備兩個人都是願意善待百姓的人,他們的鬥爭打得再激烈,到最後百姓受到的傷害都是最小的。但是曹操則不一樣,如果劉備礙於自己的名節不取益州,曹操取益州的過程中,益州還會是天府之國嗎?有時候在大義面前,一些小小名節,也是無關緊要的,而且只有取得了益州,劉備心中匡扶漢室的夢,諸葛亮的隆中對,才有實現的可能性。

最後的結果是光明的故事裡,總有人要承擔罵名,

總要

有人選擇當仁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