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奇藝2022-2023片單釋出 主流國民大劇儲備足

9月15日,愛奇藝年度營銷會“2022愛奇藝iJOY悅享會”在杭州舉行。現場釋出了最新內容片單,2022-2023年度待播劇從題材到品質都可圈可點,不乏讓人心潮澎湃的期待之作。

創始人、CEO龔宇在公開演講中透露,愛奇藝今年上半年實現盈利超過2億,下半年的運營利潤會爭取更高。同時,經過上半年公司運營上的“壓力測試”,對下半年和明年怎麼做更有信心,將加大在內容、市場和品牌上的投入,為觀眾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內容。

愛奇藝2022-2023片單釋出 主流國民大劇儲備足

愛奇藝首席內容官兼專業內容業務群總裁王曉暉說:“長影片高溢價時代依然還在,長影片內容的質量會越來越高,共創的內容會越來越多。”他表示,今年上半年,平臺內容整體數量減少但精品更多了,產生了《人世間》《警察榮譽》《蒼蘭訣》《罰罪》等多部爆款內容,“使用者依然對市場充滿信心,對好內容的熱情依然還在,堅持打造高質量內容的信念依然還在。”愛奇藝作為當下市場上具有風向標意義的重要播出平臺,這次釋出足以提振行業信心。

愛奇藝此次釋出的2022-2023年度內容儲備非常豐富,劇集領域,國民大劇無疑是重磅主流,這一賽道可以細分出時代旋律、成長力量、萬家燈火、風雲家國、東方情緣五大類別,以豐富的內容儲備滿足不同圈層使用者的多元需求。

愛奇藝2022-2023片單釋出 主流國民大劇儲備足

現實主義題材分為時代旋律、成長力量和萬家燈火三大主題。掃黑除惡重點影視專案《狂飆》致敬獻禮每一位在掃黑除惡道路上為正義“狂飆”的英雄。《野蠻生長》改編自阿耐小說《不得往生》,講述了趙麗穎飾演的半夏艱苦創業的故事。《球狀閃電》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目前已經拍攝完成,正在後期製作中。《我要逆風去》由龔俊、鍾楚曦主演,復興民族產業,弘揚國潮文化。張國立、張鐵林、王剛“鐵三角”時隔13年再聚首,《老傢伙》直面老年退休生活,啼笑皆非也溫暖感人。《大考》《人生·路遙》《向風而行》《歸路》《不完美受害人》《我們的日子》《你好生活》等關照現實的劇集也將陸續上線。

愛奇藝2022-2023片單釋出 主流國民大劇儲備足

傳奇篇章,5部重點作品敘寫風雲家國。《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改編自馬伯庸同名小說,以獨特視角打造精品古裝短劇,展現鮮活的大明生活圖景。陳曉、毛曉彤再度攜手《雲襄傳》實力演繹江湖紛爭,書寫成長蛻變,捍衛仁德與心中正義的故事。《長風渡》書寫激盪人心君子之道,《天啟異聞錄》看錦衣衛如何在孤島存亡中解除危機,古裝劇《蓮花樓》兼具武俠和懸疑。東方情緣主題方面,任嘉倫、李沁主演的《請君》已經上線愛奇藝,演繹塵封千年的宿世情緣。反套路古裝輕喜劇《新川日常》由《贅婿》金牌班底打造,《七時吉祥》由楊超越和丁禹兮主演,延續東方幻想故事。《浮圖緣》《寧安如夢》《無憂渡》《狐妖小紅娘月紅篇》等同樣值得期待。

劇場方面,迷霧劇場、戀戀劇場、小逗劇場三大劇場廠牌之外,還將推出“拾光限定,狂花系列”女性聯播劇,以此滿足各圈層使用者的觀劇需求。另據透露,新的“凝計劃”將打造多部史詩經典鉅製,還有創新視聽新敘事的全新劇場,將在明年“愛奇藝世界·大會”上公佈。

愛奇藝2022-2023片單釋出 主流國民大劇儲備足

每年悅享會,龔宇都會分享愛奇藝的重點發展方向。去年10月,龔宇提到“觀眾對優秀作品的剛性需求是永遠的,創作人員的創意能力是無限的,市場變化會帶來更多空間”。隨後,愛奇藝開啟了一系列聚焦重點業務、打造頭部內容、更加關注運營利潤的策略調整,推出《對手》《人世間》《風起洛陽》《風起隴西》《警察榮譽》《心居》《親愛的小孩》《破事精英》《蒼蘭訣》《罰罪》《一年一度喜劇大賽》《中國說唱巔峰對決》《邊緣行者》等高口碑內容。本次悅享會上,龔宇透露,今年上半年愛奇藝高效執行“開源節流”策略,全力提升會員、廣告等重要業務收入,實現扭虧為盈;下半年,愛奇藝開啟“冷靜增長”策略,適當加大內容和市場投入。龔宇還強調科技在提升影視製作創新和提升使用者體驗上的意義,透露正在橫店拍攝的《狐妖小紅娘月紅篇》是國內第一個應用XR虛擬製作的商業劇,“以後這項技術運用的場合可能越來越多”。

愛奇藝2022-2023片單釋出 主流國民大劇儲備足

文娛市場迴歸內容價值,頭部IP、精品化創作、沉浸式體驗等成為市場引爆點。愛奇藝首席內容官兼專業內容業務群(PCG)總裁王曉暉以“歸來”為主題,分享了對行業發展趨勢的洞察和愛奇藝的內容戰略。他認為,近來網路視聽行業環境向好,看到信心在歸來、理性在歸來、使用者在歸來、創作在歸來,這讓愛奇藝堅信,集中人才和資源去專注高品質內容的創作,有助於實現影視行業長期主義的價值。王曉暉說,愛奇藝上半年降本增效策略初顯成效,接下來“冷靜增長”的策略升級將幫助平臺發展進入更加健康的新階段。愛奇藝將繼續用好內容贏得人心,用多元內容服務差異化的使用者,用好團隊佈局未來,用敢於內容創新的勇氣來證明職業的意義。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楊文傑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