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我的二本學生”——從畢業論文說起

也談“我的二本學生”——從畢業論文說起

也談“我的二本學生”——從畢業論文說起

今天學生拍完了畢業照,各個臉上都洋溢著非常喜悅的表情,而這樣的場景我已經在這裡見證了四次。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送走一屆又一屆”。因而,昨日答辯完了,我馬上召集2018級的學生準備開題工作,又要開始“製造下一批畢業生”。

事實上,用“製造”這個詞來表述一點不為過,如今大學擴招和培養體系的模式化,導致現在的大學生質量日漸堪憂。

作為培養方,乃至導師和教師,如學生不合格,則投入到社會中是很難獲得較高評價,這影響了學校聲譽,更為重要的是,影響了學生的發展。林南、邊燕傑等人研究的社會資本以及他們學到的學識與技能用以解釋他們在社會中的競爭力不足為過。作為老師,當然希望的是“桃李滿天下”,而最怕的是“畢業後就默默無聞了”。

但從這些年來畢業答辯的情況和從教三年多的經歷來看,我的“二本學生”也存在多多少少的問題,這或許也是地方性大學的一個普遍現象。

藉此“畢業論文”指導反思,本著“不吐槽”又類似於“吐槽”的敘事模式,談談他們身上的“資本不足”。

當然,作為教師也有責任和不足。

1 一、閱讀不足與思考不深

這是一個恆久不變的問題,也是諸多人的問題,更是現在大學生的普遍問題,在“短平快”的時代,從“參考文獻”來看,不難發現,閱讀好的期刊都少,參考的都是一些比較普通,陳舊的文獻,如此怎麼可能寫的出好文章?參考一些好的書籍更是少數。

他們更多喜歡參考學位論文,說到底就是仿製。

不願意下功夫去涉獵自己研究主題的相關文獻和不願意去思考更為合理的文章結構,導致文章最後複製比創新還多,而且還缺乏“乾貨”。又為了降低重複率和複製比,採取各種五花八門的辦法來加以處理。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總是想著五花八門的投機取巧。

寫文章,當然需要學識,這樣的學識是需要長期積累的。然而,在日常學習過程中,三番五次強調,甚至上課時也提出了諸多經典書籍,但就是不去閱讀,不加以滾雪球式的“按圖索驥”,一層層地去剝開“洋蔥”,尋求問題的真諦。缺乏這樣的動力與探索精神,論文自然缺乏深度。

思考也因沒有“乾貨”而變得乾癟,有人甚至連“一手資料”都不願意費工夫加以收集,這足以說明,在缺乏學術訓練和閱讀積累的情景下,總想著“怎麼便捷怎麼來”,怕吃苦。

也談“我的二本學生”——從畢業論文說起

1 二、“走捷徑”的思維模式

“學問需要耐心”,否則學術界何以把做學問稱之為“坐冷板凳”。

“抄襲”本身也是走捷徑的一種表現,而參考“學位論文”更是。當然,不會就“照葫蘆畫瓢”沒有錯,但有沒有在這個層面加以“自己的東西”,這就要看一個人的悟性和追求精神(上進心)。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的作業裡也是如此,做論文時又何以不路徑依賴?付出少,收貨多,最終養成了如此之弊病。

走捷徑通常還有一些細節的處理方面,如論文中的圖表,自己畫一下比複製而得的要看的清晰很多。但為了省事則直接複製(Copy),最終打印出來的版本無法閱讀,甚至影響論文質量。

總之,就是不願意付出哪怕一點點的“精力”去處理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如字型,行距等),反而因小失大。

1 三、不仔細和不認真的品格

論文尤其需要處理一些細節的問題,包括標點符號,表述準確,格式正確等,儘管已經三番五次地在群裡說要注意這些問題,哪怕面對面時也會反覆強調該問題,卻還是屢次出現,累教不改。這到底是偷懶?還是不會?我相信,類似於這種外在的“修剪”工作,還是因自己懶惰而導致文字錯洞百出,不忍直視。

不仔細、不認真還表現在一些千奇百怪的方式上,例如前面引文是對的,後面是錯誤的,不清楚到底懂了沒?也不反覆檢查。

總之,把這份本該自己完成的一個最為輕鬆的工作交給導師來負責把關實乃不該,也不道德。

指導老師並非編輯,而是在框架、結構、規範、觀點、idea等層面來進行“點出”,且解答疑惑。如今,為了保證自己的學生能夠順利畢業,有的老師還需要親手一點點的修改。

1 四、邏輯思維缺乏與語文水平偏低

邏輯是論文透過與否的命門,尤其是文科論文,要達到自圓其說,非常需要邏輯思維和邏輯寫作水平。

例如現狀的(一)自然要對應原因的(一)再對應對策的(一),前後一致,看的清清楚楚。然而,我們的學生是想到何處寫到何處,寫的過程中還“囉嗦”,且“一句話都說不清楚”。標點符號都用錯。

如今,我們強調英文如何如何(多是用翻譯機器處理,儘管如此,自己都不動手改一下),但語文的水平真讓人堪憂。我們真的需要加強語文教育,尤其是從基礎階段抓起。

邏輯還關係到整個文章的結構是否合理。這就好比建房子,如果不講究“對稱”,則我們的建築學與美學意義上的房子就“很難看”。

我們不注意邏輯,必然寫出來的文章也是七零八落,零零散散。

最終,不得成形。一段話的表述也是,開篇的中心句引出,然後用論據去論證。

相反,如“摘要”寫了大半天,還不見核心內容。開門見山的寫法與符合規範要求的“動作”,始終不得以被遵從。甚至,也無法歸納出和表達出自己的核心意思和想法。這與我們日常的訓練缺乏有關係,更與學生的主動學習有關係。

1 五、情商不夠

論文的“致謝”本身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很多人卻不以為然,在其中只感謝自己的老師,則其他人一概無關。然,評委裡不可能只有自己的老師,其他老師怎麼想?至少提一下,也是可以的,例如“感謝系裡所有幫助和指點過我的老師……如何如何”。這樣讓評委看到也舒心一些。至少人家上課也付出培養了。

答辯過程也要凸顯情商。

如何與老師進行互動,本身關係到分數的高低,而不僅僅依靠論文字身。比如有學生答辯時一直說“我錯了,我錯了”(這也不是特別對),最後老師真的都不好意思說下去了。

看著態度不錯,最終放了。但有的人,自認為是維特根斯坦(博士論文一頁紙),老師說一句,人家反駁幾句,最後到底誰是老師,已經混淆角色。態度和溝通的技巧是答辯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也談“我的二本學生”——從畢業論文說起

1 六、總結

我一直在給我的學生說,寫論文真的不是寫論文字身的訓練,還有一些人的品質,如認真仔細、邏輯思維,寫作能力,語文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合作能力,上進心,乃至做人。

這些都是在學位論文這一點上能夠得到訓練的。事實上,我們很多學生沒有領悟這個。

只想著,怎麼混畢業就怎麼混,怎麼不吃苦就怎麼不吃,怎麼簡單怎麼來。學術如果都這樣去做,那真的還不如改變一下考核方式,例如多元化的畢業設計,以及不考核本科畢業率。如不好好做,就延期,也不影響專業評估和招生。如此,培養的學生才紮實和儘可能合格。

畢業論文並非是為難誰,而是讓人看到你的努力,以及你遵從這個遊戲規則而做出的一份對自己四年的答卷。再怎麼不想寫,但也需要完成。人固然各有所長,但也需要遵從自己的選擇。而如今老師們儘管對一些人“放過了”,有的憑運氣過了,但最終受害的真的是學生本身。出來混,後面還要還。“世界是公平的”,這句話用在什麼地方都是對的。

黃燈寫的《我的二本學生》,我買了但還未來得及閱讀。

話再說回來,現在的“二本學生”如想出人頭地,已經越來越難,社會競爭壓力之大,學歷社會越來越高階化,則如何在社會中謀取一口飯吃,甚至有所成就?這都是難題。

可以確定的是,如今這個專業在省/自治區內開始“一本”招生。他們說,質量會好些。我不知道。問題是,反觀當前絕大多數的大學生現狀,亦或是上述成為了一種通病,未來的社會,何以交付?會不會有錢理群一樣的擔憂和失落?都不好說。至少,社會的發展是依靠這部分年輕人去支撐的。我們需要反思的太多,乃至更高層面的培養體系。

但對今年的畢業論文要求格外嚴格,我是贊同的。現在的“錯誤”糾正,比在工作後,犯錯誤的代價,要小很多很多。

而且,老師也容易原諒,但老闆卻不會,那就是飯碗的問題,那就是一家幾口人的吃喝拉撒的問題,而不是論文這個小事了。

作者:劉成晨

●鄧曉芒的學術之路:真正的哲學是拿命活出來的

●趙汀陽:人民需要思想,而不僅僅需要娛樂

●520,如果哲學家們今天發朋友圈表白。。。

●陳嘉映:“詩意的棲居”背後,海德格爾其人其事

●躺平學導論課程(必修)。ppt

獲取中國哲學16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