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播出半個月後,觀眾紛紛咬牙切齒:

《小捨得》應該改名叫《大焦慮》。

雞娃、補習班、內卷、教育資源問題、階層問題……家長焦慮,學生焦慮,老師焦慮,整部劇裡裡外外瀰漫著一股令人窒息的現實感。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小捨得》中,丈夫顏鵬(李佳航飾)在控訴妻子田雨嵐(蔣欣飾)的教育方式

編劇魯引弓曾希望“小”系列三部曲可以成為送給中國家庭的“糖”,

但《小捨得》這一顆,似乎不那麼甜。

相比起之前的《小歡喜》《小別離》,《小捨得》的敘事與製作顯然要更成熟,格局和後勁也更大。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編劇魯引弓的“小”系列三部曲

一個大家庭三代人,一個小家庭三個人,一個教育體系,老師、學生、家長三個方面,竟然能透過講述同一件事串聯起來。

教育與家庭關係兩條線交叉並行,直接盤擊這個時代的痛點。

張國立演的老爺子,年輕時出軌與保姆再婚,親生女兒南儷(宋佳飾)與繼女田雨嵐(蔣欣飾)兩家始終有一層隔膜。按理說兩家不作一家住,平時各過各的生活,偶爾為了老爺子短聚,也算相安無事。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小捨得》劇照

但要命的是,

兩代人的恩怨,不由自主地波及了孩子。

兩家分別有一女一兒,兩個孩子在同一個班級,面臨著一樣的競爭。就算有一個認真負責的班主任,但整個資源緊俏的教育大環境似乎並容不下良性競爭。

多數矛盾是由繼女田雨嵐挑起的。

她從小寄人籬下,內心缺乏安全感,老公顏鵬(李佳航飾)也胸無大志,於是只好把自己打造成一個鋼鐵“虎媽”,教育孩子的唯一目的就是“高材生”。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小捨得》劇照

這樣一個母親,當她的攀比心撞上在家庭內部的低自尊,不忿、羞赧與嫉妒只會被無限倍放大。

第一集就是以家庭聚會開場,平靜的表面下暗流湧動,飯吃著吃著,變成了孩子的成績比拼,田雨嵐讓兒子子悠背圓周率,歡歡也唱起了歌,

孩子變成了大人之間攀比、較勁的工具。

小孩永遠是天真、可愛的,但看《小捨得》,觀眾只會感到生活的無奈:

成年人內心的殘缺與複雜,讓孩子遭罪,讓他們的成長變得噩夢連連。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小捨得》劇照

這也是《小捨得》一個至關重要的敘述面相:

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成年人經常做選擇,卻只能讓孩子來買單。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補習班,血盆巨口

開頭幾集都圍繞一個問題——

補習班,上,還是不上?

先從家長角度說起。

劇裡家長分為主要的兩類。

一類是以田雨嵐(蔣欣)為代表的“雞娃”家長。

她對兒子高度嚴苛,唯分數至上,第一時間把孩子往補習班裡塞。才念五年級的兒子子悠生活裡除了學習幾乎一無所有,一張胖嘟嘟的小臉永遠吊著嘴角,永遠看不到笑容。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總是被媽媽逼著學習,沒有快樂童年的顏子悠

另一類是以南儷、夏君山(佟大為飾)夫妻為代表的素質教育理念至上的家長。

當女兒歡歡的不少同學都被父母送去補習班時,南儷夫婦仍然堅持不跟隨大流“內卷”,支援女兒自由發展才藝。

在這樣的教育下,歡歡的確成長得懂事活潑、愛好廣泛,成績穩定在班級中等偏上,足夠讓她自己和父母滿意了。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在父母素質教育理念的培養下長大,樂觀開朗的歡歡

但是,當得知女兒所在的一個班級42個同學裡38個都去了補習班,南儷夫婦也開始坐不住了。

他們產生了產生困惑和焦慮:

——“那培訓班不就跟集中營似的嗎?”——“可這麼多家長都去,人家也不傻也不瞎,補習班肯定有它的價值。”

帶著疑慮和正被點燃的緊張,夫婦倆帶著孩子去看了一趟行業頂尖的“擇數”補習機構。

那氛圍,用佟大為的話來說,“跟傳銷似的”,接待人員的話術一套一套的

,每個字都在擠軋家長的焦慮感,彷彿今天不給孩子報班,明天孩子就要名落孫山。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期初南儷十分無法認同補習班的教育方式,認為這種模式太不人道了

然而,在孩子教育問題上,誰能真的保證自己可以堅持理性到最後?

當課外教育機構像抽水機一樣把學生從學校裡一點點抽走,歡歡明顯感覺到了學習上的吃力,卷面上的題越來越難,身邊同齡人給的壓力越來越大,原本樂觀開朗的歡歡甚至因為成績退步而被同學嘲笑。

她要強,自尊心也強,原本陽光樂觀的心態也崩了,回到家哭著鬧著主動要求上奧數班。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感受到巨大的學習壓力,歡歡哭鬧著主動要求要上培訓班

身為“女兒奴”的爸爸心疼女兒,看不下去了,他也開始替女兒焦慮,開始張羅著給女兒多報班,

踏入補習班大門,就像救命一樣。

他們要救的,是一個原本快樂、開朗的女兒。

就像歡歡爸爸在與鍾老師的談話裡憤慨道的:

“一個劇場,原本每個人都遵守秩序安安靜靜坐在自己座位裡看戲,有一個人站起來,擋住了後面的人,越來越多人不得不紛紛站起來。”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劇場效應

劇場效應的背後,是2021年中國最火熱的一個詞,“內卷”。

後來夫妻兩靜下來反思時,一段對話引人深思。

——“昨天咱們好像還挺佛系,今天就上趕著把孩子送進補習班,彷彿一夜之間就忘了初心。”——“是啊,什麼原則什麼堅持,只要為了孩子,都是浮雲。”

孩子的性格與心態,正在被整個教育界內卷的氛圍塑造,大環境的作用甚至已經壓過了小家庭。

劇中還有第三個家庭:南儷、田雨嵐家裡鐘點工阿姨與其女米桃。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家境貧困的米桃一家三口

雖然家境貧困,但米桃的智商高達一百四,沒有上過任何補習班,也能次次考滿分。

然而,即便是這類“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也面臨著另一個硬傷:

文科學習需要拓展與博覽群書,但米桃的家庭並沒有經濟條件支援孩子去參加各類夏令營和課外活動。

看到夏歡歡的家庭,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的米桃也產生了自卑,也對自己的家庭和生活產生了痛心。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一直都很懂事的米桃,因為原生家庭條件的不足而帶來的自卑感,對父母表達了怨恨

階層的問題,也摻進來了。

整個惶惶然的大環境下,沒有一家家長好過,沒有一個孩子能得到真正的快樂、自信。

堅稱快樂教育的家庭,不知不覺跟著把女兒往補習班拱;

半步不落緊抓學習的母親,發現兒子對自己產生了恨意;

好不容易擠破頭在大城市接受教育的家庭,卻發現金錢仍然是橫亙在自己眼前的門檻。

承受不住高壓學習的子悠終於在演講裡終於鼓氣勇氣對媽媽田雨嵐說:“我覺得我媽喜歡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

一句話把戲內外觀眾的眼淚都擠出來了。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顏子悠在演講中對媽媽說:“我覺得媽媽愛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

家長被逼得慌不擇路,孩子被逼得無路可走,我們的教育,到底哪個部位病了?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老師,風口浪尖

除了家長和學生,

本劇還切入了此前不少教育題材劇都較忽視的一方——老師的角度。

歡歡、子悠班裡的數學

鍾老師年輕有為,教學有方,但不那麼有“師德”

,學校明明禁止教師補課,他卻依然在外面小班開課,掙外快。

一些令條、檔案、規則,在如狼似虎的競爭教育環境下,彷彿成了擺設。

鍾老師是個聰明圓滑的人,本心未必壞,但十分懂得審時度勢,面對天真、理想化的女朋友小張老師,他無奈地吐露心聲:

“我不教,也有別的老師在外面教,對我來說,都是教書育人,在哪不一樣呢?”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鍾老師認為在教育競爭下,學生日常在外補課是大勢所趨

老師有能力在補習班向孩子們傳授更多東西,順便還能掙錢,有錯嗎?

很難講。

我們不能對一個人提出聖人般的道德要求,尤其是在一個畸形的社會環境下。

有意思的是,如果在現實情況中,像鍾老師這樣的老師,在今天的教育界很可能是吃香的。

他指導應試的能力強,雖然脾氣有點暴躁,唯利是圖,但愛才惜才,他腦袋裡的教育理念本質上是精英主義的。

但鍾老師卻接連遇到麻煩。

在田雨嵐的捅刀下,補習事件暴露,

鍾老師被學校開除,他索性在頂尖補習機構“擇數”全職開班。

補習機構的老師、學校裡的老師,藉由鍾老師的劇情走向形成兩條路徑,

電視劇有意識探索和反思今天的教師生態。

但家長和老師的關係是很微妙的,既要互相索取,互相監督,也不能互相得罪。

不滿鍾老師在外開班教學的家長,又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他的補習班這兒來。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得知兒子被老師責罵,卻不敢再得罪老師,向著老師說話的田雨嵐

但老師和家長之間存在的矛盾和怨氣,被鍾老師不知不覺地發洩在了孩子的身上。

於是,斥罵學生的鐘老師,第二次被家長集體抵制。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鍾老師講課以效率至上,講課時對學生的辱罵批評是家常便飯

但平心而論,縱然鍾老師的方法與價值觀都有偏頗,作為一名90後觀眾,自覺代入自己的學生時代,倒也不覺得這位老師罪不可赦。他在爭議之外,也有值得惋惜的一面。

在“家長就是上帝”的補習界,教育的本質早就成了對家長的服務和博弈。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家庭,柔化的藥

張國立這次演了個“老渣男”。

準確地說,是渣男老了以後的樣子。南老爺子年輕時出軌,與南儷的母親離婚,後來與生病時照顧自己的保姆結了婚。

年老之後,老爺子受到了年輕時始亂終棄的報應。

兩個家庭重組,雖然膝下三個兒孫,看似一大家子熱熱鬧鬧,但他並不能安心地享受天倫之樂。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南老爺子和外孫

兒女們本來就有舊怨,彼此之間的小磨小擦是難免的,孩子的問題再摻和進來一腳,每次家庭聚會簡直一地雞毛。

南父給三個兒孫送禮物,給繼孫子悠卻是上次送過的同款玩具,一看就沒下心思。

他也想一碗水端平,但在個人感情、漫長的歲月回憶,以及兩個女兒明爭暗鬥的壓力下,他難免犯糊塗。

第二次矛盾爆發,還是關於補習班。

孫女和孫子想上同一個補習班,但名額滿了,老爺子不惜放下老臉去求年輕時得罪過的人,託了關係,才勉強爭取到一個名額。

2個孫輩,1個名額,給誰?

必須有取捨。

念在現妻盡心盡力照顧自己的情分,及對方一把鼻涕眼淚的感情牌轟炸下,老爺子一激動把名額給了繼孫子悠。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老爺子把唯一的補習班名額給了繼女的兒子顏子悠

但紙總是包不住火,沒幾天,孩子童言無忌說漏了嘴,南儷心都碎了——我爸最牽掛的,竟然不是他的親女兒和親孫女。

南儷和父親的關係能引人思考許多。

老父親對不起她娘倆嗎?當然。

早年拋棄妻女,對女兒沒有盡到撫養義務。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南父對南儷和母親的拋棄,給南儷造成了一輩子的傷害

女兒應該怨恨他嗎?勢必的。

但老人家老了,呈現出柔軟、慈祥的一面,愛孫女疼孫子,對南儷也盡心盡力。

這樣一對父女,到底應該怎樣相處呢?

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補習班”事件暴露後,南父在咖啡廳與女兒談話結束後,一個人打車回家,在出租車上他將一口沒動的拿鐵送給出租車司機,他慨嘆地說:“女兒給我買的,我不能喝牛奶,乳糖不耐受。”

司機小哥立馬不忿:“當女兒的都不知道自己爹不能喝牛奶,這女兒不太合格啊。”

南父無奈地嘆了口氣,自責地說:“女兒是好女兒,父親不是個好父親。”

親人到底是怎樣一回事呢?

他們互相期望,互相失望,互相指摘又互相依賴。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南儷對南父說,心中的傷害就像被拔掉釘子留下的洞,永遠無法彌補

血緣是割不掉的銜接,這份銜接讓他們的生命在幾十年內得到一次次清洗、跌宕與不斷糾葛纏繞。

就在這時,轉折來了。

為了讓歡歡也進入競賽班,歡歡爸爸透過工作上的妥協與努力,放下面子去求客戶;

另一邊,心裡過意不去的南老爺子,又去舔著臉求了一次區長;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即使再難堪,南父還是舔著臉再次登門求了一次曾經是自己下屬的現任區長

第三邊,田雨嵐因為擔心南儷記恨自己,在工作上給自己穿小鞋,也私下跑去請求自己開廠子的公公,用一批課桌椅換來了補習機構增加的一個名額。

三方都在四處走關係,大人們的恩、債,紛紛以不同形式加諸在歡歡這一個小公主身上。

雖然他們並不都是發自內心為了孩子好,而是各自有各自的小九九。

在編劇眼裡,家庭是個無理數,漫長歲月使它生出許多路徑來,彼此糾葛、重疊、衝撞。

家庭不是毫無條件地互相謙讓、體貼,而是互相掣肘、猶疑,擔待與顧忌。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小捨得》劇照

從這一層可以看出,這部劇要達到的目的是引人反思,而不是指責、評價或說教。

不管是教育還是家庭,《小捨得》呈現了問題,剖開了內在紋理,但不是以歇斯底里的方式。

平白敘事的背後,藏著一份溫存,也總是含著一抹希望。

雖然全劇瀰漫著焦慮,但總有一些時刻讓人從中抽身,深呼吸一口,有機會去反思一下生活。

你不難發現,編劇看透了很多瑣事的真相,但他不忍心挑破得血淋淋,反而用溫情來對沖家庭的痛點,用愛來緩釋教育的焦慮。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電視劇不等於生活

雖然《小捨得》頻頻與“雞娃”“整頓教育機構”等詞條一起竄上熱搜,但

並不意味著它真的抵達了現實深處,剖開了我國教育的主體問題。

與之前兩部《小歡喜》《小別離》一樣,《小捨得》裡的

主角與目標觀眾,仍然是中產家庭甚至是精英階層。

劇裡的父母都能儘可能給孩子提供最優質的教育與生活,他們殫精竭慮生怕孩子落後,關心孩子身心健康,能在一線城市中心地段住大房子,能送孩子去最後的初中高中……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小捨得中兩家坐在一起吃飯時互相攀比

攀比,至少他們有能力去比。

在這種情況下的焦慮,也是一種真空層的焦慮。

致使家長焦慮的是同階層的其他家庭,就像海淀雞娃虎媽、人大附中興趣班的孩子們,都處於一個相對與外界隔離的真空層,

他們幾乎已經享受全中國最好的教育資源,但仍舊可能是最焦慮、打雞血打得最滿的一群人。

《小捨得》雖然加入了米桃一家的刻寫,但

對“底層”的觸碰仍是浮光掠影。

做保潔的媽媽、經營小店的爸爸,城中村的家,呈現的更多是的階層對照。

攀比帶來的自卑、對比帶來的壓力,並不能囊括我國教育目前真正的問題了。

《小捨得》最不懂事的是父母

▲米桃爸爸經營的小賣部

從毛坦廠的紀錄片《高考》到最近的博士論文《致謝》,都不厭其煩地將焦點對準“寒門學子”四個字,千軍萬馬獨木橋是更多中國學生的寫照,而

隱秘角落裡,更多莘莘學子沒有條件和資格“雞娃”,他們唯一能依靠的,不是昂貴的補習班,也不是有錢的家長,而只能是自己。

對他們而言,現實不是“要不要去上補習班”的選擇題,而是一張空白紙上沒有標準答案的,而是

沒有資源可以搶,不是要去爭最優,而是要努力不被世界遺棄。

不過,寒門學子也好,雞娃也罷,這些都屬於相當尖銳的教育問題。

縱觀我國同類型影視劇,從前幾年的《虎爸虎媽》,到最近幾年的《少年派》《小歡喜》,包括最近上映或待映的《學區房》《八零九零》,它們皆試圖緊跟社會情緒,聚焦教育,揉入親子矛盾、中年危機等話題,但這些議題也都是相對尖銳的。

我們索性不如說,

關於今日教育的探討,始終是會比較尖銳的。

但就像周深在主題曲裡緩緩唱的那句:

“時間慢慢悠悠卻從不停留它知道什麼都帶不走卻從不強求”

現實主義劇的精髓並不是諷刺或批判現實,呈現,才是第一位的。

就衝這一點,《小捨得》值得每個中國家庭老青少幼都看看。

哪怕是為那些正在被這個畸形的世界裡忍受著、掙扎著成長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