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50萬買臺國產SUV, 到底虧不虧? 真實車主提車10天后, 這樣說

距離理想L9正式交付快1個月了,同時迎來了#第10000輛理想L9下線#,預計交付1萬臺里程碑也會很快到來,在40萬級別以上能做到這個量,非常難得,這證明了L9的產品力。而有些車主經過深度用車體驗後,第一時間向大家分享了用車感受。但看了一圈後發現,很多理想L9車主對這臺車的空間、座椅、科技、配置等,都提得比較多,而關於底盤、駕駛感受及智駕系統體驗感如何,就說的比較少。難不成,是因為理想L9這幾個方面拿不上臺面?

小50萬買臺國產SUV, 到底虧不虧? 真實車主提車10天后, 這樣說

或許,這位來自北京的理想L9車主“清風*急”,他對理想L9的行駛表現的評價,可供各位關注L9底盤及智駕系統的朋友作為參考。因為這位車主的用車分享,就主要集中在底盤與智駕系統。咱們話不多說,具體來看:

[關於底盤和駕乘感受]

小50萬買臺國產SUV, 到底虧不虧? 真實車主提車10天后, 這樣說

小50萬買臺國產SUV, 到底虧不虧? 真實車主提車10天后, 這樣說

底盤方面,車主原話是這樣說的:“可能聽到雙叉臂懸架你會聯想到運動,但L9並不是這樣。”

據車主過去十天開了500多公里的市區/郊區/高速工況後的反饋,理想L9的底盤調性倒更像賓士GLS多一些。它的雙叉臂+五連桿懸架沒有去強調運動屬性,更多時候,它其實是給駕駛員反饋一種韌性與支撐性帶來的高階感,這一調性可以說很討喜。

小50萬買臺國產SUV, 到底虧不虧? 真實車主提車10天后, 這樣說

比如車主在環線上快速變道時,L9會有一些側傾,但支撐性不錯的懸架則會抑制這一側傾感,並讓整個車身更穩健,坐在車內的駕乘人員也不會有很大的不適感。以及在舒適模式下,空氣懸架的加持在壓過井蓋時,前後排幾乎沒啥震感、細碎也過濾得很乾淨。

小50萬買臺國產SUV, 到底虧不虧? 真實車主提車10天后, 這樣說

但車主也說到了L9在舒適模式下,方向盤車感不強這件事。因為他個人不是很喜歡這一模式下的方向盤手感,倒是運動模式下有一點緊實感的狀態才更對他胃口。不過,就L9在以上幾種路況給到這位車主的反饋,該車主還是對駕乘L9時的高品質底盤,予以了好評。

[關於智駕系統系統]

小50萬買臺國產SUV, 到底虧不虧? 真實車主提車10天后, 這樣說

對於理想L9的NOA,這位車主總結了一些優點與不足之處。先說優點,車主對L9在開啟NOA後的駕駛邏輯,給了很高的評價。比如週末他在高速上開啟NOA時,L9自主選擇路線、自主變道超車都很線性;在快出匝道時,大概還有2公里的時候,L9會從三車道的最左側車道切換至中間車道,還有700/800米時,便會擇機匯入最右側車道。

小50萬買臺國產SUV, 到底虧不虧? 真實車主提車10天后, 這樣說

小50萬買臺國產SUV, 到底虧不虧? 真實車主提車10天后, 這樣說

車主表示,這一邏輯在用車體驗簡直比很多提前一兩公里,就佔在最右車道行駛的智駕系統強很多。而且,在併線變道時如果遇上密集車流乾擾了NOA,L9也給駕駛員留有了足夠的時間和距離來接管車輛,以便於不會錯過匝口。

小50萬買臺國產SUV, 到底虧不虧? 真實車主提車10天后, 這樣說

關於NOA的不足,車主認為,可能主要就體現在擁堵路況。像他前兩天跑北京五環時,時速大概50km/h行駛,還有不到2公里駛離匝道,這時候車輛需要往最右側變道,但因為下匝道的車流量較大,所以匯入得並不順利,在能有一個空檔可以切入時,L9卻發現前方馬上是實線,就突然取消了變道,還來了腳剎車。不過話說回來,這種複雜的市區擁堵路況,目前市面上的任何一款帶智慧駕駛的車型恐怕都很難處理,這種情況還是人為接管更安全。但是據說針對類這種情況,L9後期還會透過OTA升級最佳化,到時候再看看它的表現如何。

小50萬買臺國產SUV, 到底虧不虧? 真實車主提車10天后, 這樣說

小50萬買臺國產SUV, 到底虧不虧? 真實車主提車10天后, 這樣說

最後,這位車主還說到了理想L9的HUD顯示。在顯示介面上,它的3D效果、清晰度還不錯,偏簡潔的動態與地圖頁面,也不會讓你開車時過於分心地去看它或者“玩”它。總之,L9的HUD顯示也和NOA的邏輯一樣,能給到你科技帶來的便利,同時又不會讓你覺得我要花很多時間適應。

小50萬買臺國產SUV, 到底虧不虧? 真實車主提車10天后, 這樣說

編輯點評:

有一說一,這位北京的理想L9車主,在對L9的底盤、駕乘感受和智駕表現的描述中,幾乎是我近期看過的車主中,講得最為詳細的一位了。

從他的分享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理想L9可能不會像蔚來ES7/小鵬G9那樣打操控,但在底盤質感上,車主提到像賓士GLS,這可是百萬級豪車。可見,理想L9的行駛質感也表現出色。還有智慧駕駛方面的NOA導航輔助駕駛系統,優點是真香、不足也可透過OTA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