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財富路 | 明朝“自貿區”--遼東馬市

明代遼寧不僅僅遼陽是富裕之地,經貿發達,而且整個遼寧尤其遼東地區都是商業繁榮之地,尤其存在了兩百多年的“遼東馬市”更是當時全中國的“自貿區”,作為連線各族的經濟紐帶,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遼寧財富路 | 明朝“自貿區”--遼東馬市

遼東馬市圖 李鋼 繪

馬市是明朝政府對北方少數民族開設並直接管理的貿易市場,其主要貿易物件是東蒙及東北的兀良哈部、建州女真部、海西女真部以及透過海西人進行間接貿易的野人女真部。

明代的遼東馬市長達 200 餘年,幾乎與大明王朝相伴始終。

剖析馬市的沉浮始末,有如開啟一張折射明代北疆風雲的晴雨表。

永樂四年(公元 1406),明朝政府在廣寧(今北鎮)和開原同時為蒙古兀良哈人和海西女真人開設了三處馬市,其中開原兩處,廣寧一處,這是明朝在遼東最早設立的三處馬市。其中,廣寧馬市在今義縣團山堡,開原兩處女真馬市分別在今鎮北關與廣順關。

到了隆慶、萬曆年間,遼東馬市數量大增,萬曆初年(1575 年),開原周圍已擁有三關三市,新增的馬市為達達馬市(新安關東)與撫順馬市(撫順城東)。萬曆時期李成梁經營寬甸六堡,為緩和邊境矛盾,迎合女真人日益增長的經貿交流需求,又開闢了清河(開原後施家堡)、愛陽(鳳城)寬甸等市。萬曆二十三年(1595 年),明廷又正式開設了義州木市。

在遼東八馬市中,明代開原佔其四,除清河馬市外,開原域內的鎮北關、廣順關、新安關等三馬市的規模都很大,可見,開原曾是明代遼東最大的邊貿市場。

在明代歷史上,遼東馬市存在了二百多年,作為連線各族的經濟紐帶,它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助力了女真社會的進步和東北地區的經濟開發,從而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遼東馬市的開設,使蒙古人、女真人可以用閒置的馬匹和土特產品換取得急需的生產資料,改善了生活條件,如永樂十五年(公元 1417),僅泰寧衛蒙古人就透過廣寧馬市售馬一千匹,並以賣馬的錢換回了三百車糧食和其他生產生活用具。

從明宣德開始,隨著國家管控力度的相對放鬆及民間私市的不斷成長,遼東馬市呈現出貿易品種多元化的趨向。學者陳祺在《明代遼東馬市及其歷史影響》一文中指出,這一時期作為大宗商品的馬匹的交易量已不能與永樂時期相比,女真人“持以入市者,惟榛松貂鼠,瘦弱牛馬而已”;正統至弘治年間,馬市上的貿易品種除馬匹外,還有各種山貨、獸皮、生活用品及牛羊家畜等;到了明嘉靖時期,日用品、山貨的品種有新的增加,農具則正式成為商品,馬市失去了原有的特定涵意,轉化為真正意義的商品交易市場。上市的主要商品,漢人多為豬、羊、犬、耕牛、鹽、糧食、布匹、服裝、陶瓷、鐵鍋、鐵鏵等;少數民族上市的主要商品有馬、貂皮、人參、木耳、蘑菇、蜂蜜、東珠等。每逢開市,都有大批的女真人、蒙古人前來貿易,男女老少,奇裝異服,車載馬馱,熙熙攘攘,不絕於途。

遼寧財富路 | 明朝“自貿區”--遼東馬市

遼陽白塔 張松 攝

遼東馬市的繁榮,使東北與中原地區由經濟至文化的聯絡日益加深。長期的貿易往來,使女真人在心理素質、語言文化、生活方式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與漢族日益接近,許多女真人精通漢語,熟悉中原文化,出現了不少“漢人通”。來自蒙古和女真的馬匹、人參、貂皮、東珠等物產頗受內地人歡迎,而內地的商品在遼東大地更是供不應求,嘉靖後期以來,“金州、登萊南北兩岸間,魚販往來動以千艘”。嘉靖、萬曆時的話本小說把遼東描繪成發財致富的仙境,“要發財,赴遼東”,成了廣大內地客商的共同心聲。長期以來被視作蠻荒的關外之地,在明代卻是商家趨之若鶩的投資樂土!

對大明王朝而言,遼東馬市的設立,其最大的戰略利益是獲得了 200 餘年的邊境地界的相對安寧,使能征慣戰且以掠奪為生存法則的女真人開始以溫和的方式求取立足之本,用交易替代刀槍,用和平代替戰爭,不能不說是巨大的歷史進步!

編輯:

徐博彥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