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 他被稱為“中國製玉第一人”, 卻沒有一件玉器出自他之手

明代玉: 他被稱為“中國製玉第一人”, 卻沒有一件玉器出自他之手

點選載入圖片

到了明代以後,由於西域的疆土不在明朝政府的控制範圍之內,所以就出現一個問題,玉器的來源被中斷了,沒有那麼多的玉料能夠提供,所以明代時期的玉器,相對來說跟唐代、清代完全不能比。由於它的玉料來源變得不暢通了,所以一些過去本來不拿來做成品的玉料,一些邊邊角角就都被利用上了,因此我們看到的明代玉的材料往往都不好,有裂痕呀、有瑕疵啊等等,所以過去古玩行裡有一句話叫“粗大明”,就是一說這“粗大明”,又粗糙又是明朝的就很多人表示不喜歡。

明代玉: 他被稱為“中國製玉第一人”, 卻沒有一件玉器出自他之手

點選載入圖片

那麼明朝玉器有一個典型特點,由於它缺乏玉料,缺少玉料的供應,所以它更追求的是數量,而不追求質量了,只要有就行了。而明朝出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朝廷的玉料供應被割斷了以後,民間居然還有很多貿易往來,所以私販玉的現象就很嚴重,私人之間手裡面的玉往往玉質各方面都很好,我們看到了很多皇家的玉器,反而不如民間的玉器精美,就是這個原因。有很多的百姓,不惜跨越千山萬水、跨過邊境到西域去販玉,所以私人的玉那麼遠的販過來,一定要挑質量上乘的,所以私玉的質量往往高於當時的宮玉。

明代玉: 他被稱為“中國製玉第一人”, 卻沒有一件玉器出自他之手

點選載入圖片

到了明朝的後期階段,江南的生活開始富足起來,也出現了玉器的收藏熱潮。明朝的玉器,我們今天能確認的大致都在晚期,當時明代時期的帶鉤非常的流行,以致於到今天存世量都非常大,不僅有龍頭的,還有鷹頭的、馬頭各種形狀的都有。我們都知道十三陵的定陵是在一九五幾年的時候被挖掘的,它當時出土了很多的玉器,這些玉器裡就包含了玉帶鉤、玉碗、玉壺、玉玦、玉佩、玉帶等等,但是這麼多玉器,我們站在清代和宋代的眼光上去看它的時候,你就會覺得非常粗糙,做得都不夠那麼精緻,但這就是那時一個時代的風尚。

明代玉: 他被稱為“中國製玉第一人”, 卻沒有一件玉器出自他之手

點選載入圖片

在明朝制玉的歷史上,出現了一個神奇的人物,他被稱之為“中國製玉第一人”,但奇怪的是到目前為止,竟然沒有一件玉器能夠確認是出自他之手,那麼這個神秘的人物究竟是誰呢?明代制玉在全國有四個中心,北京、南京、蘇州、揚州,《天工開物》裡寫的非常明確“良將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

明代玉: 他被稱為“中國製玉第一人”, 卻沒有一件玉器出自他之手

點選載入圖片

中國曆朝歷代的工匠都是經常被朝廷調遣的,那麼明代與清代的皇宮肯定都是用人的第一單位,工匠要有了厲害的手藝,肯定就被調到北京去了。清代時期就更是如此了,全國各地的良工都被調遣到了故宮紫禁城造辦處,《天工開物》記錄得也很客觀,有非常多的能工巧匠雖然說進了京城,但是在蘇州這個地方,很多玉器仍然做得非常的精美。

明代玉: 他被稱為“中國製玉第一人”, 卻沒有一件玉器出自他之手

點選載入圖片

蘇州最有名的人“陸子岡”,他的制玉在中國的制玉史上是第一大家,但不幸的是到今天為止,並沒有一件玉器被公認是陸子岡所製作的。那麼明代風格的玉器,我們說過都比較粗糙,故宮、博物館裡有很多帶“陸子岡”落款的,但這些都沒有其他的證據來佐證它是陸子岡本人制造。我們現在看到的博物館陳設當中,明代時期帶有陸子岡款的玉器一般都是擺件兒,而且都比較粗糙,讓人看到時都有點悵然若失的感覺。陸子岡有一個很有名的玉器叫“合巹杯”,過去是結婚用的,倆杯,一人一杯酒,為什麼合巹杯代表婚姻呢?

明代玉: 他被稱為“中國製玉第一人”, 卻沒有一件玉器出自他之手

點選載入圖片

這個杯上面的鷹、熊,取“英雄”的意思,在古代呢,“英”是花兒的代表,比如我們說“落英遍地”,就是這花兒謝了,那麼花兒就代表了女子,“雄”就非常明顯了,雄代表男子,在這個杯上面,鷹踩在了熊的腦袋上,表示了這一男一女兩個杯貼在一起,代表了“合巹”的意思,“巹”這個字也很有特點,特別的不好認,但是我們可以記住,它就是兩個人緊密的在一起的意思。

明代玉: 他被稱為“中國製玉第一人”, 卻沒有一件玉器出自他之手

點選載入圖片

從宋代到明代的玉器,基本上是與世俗走得越來越近,我們前面有說過,玉器最早的時候有很多的禮儀文化,要拜方位、拜天地,還要祭祀,尤其是到了明代的時候,工匠們把對於生活當中的理解,點點滴滴的都融進了這個玉器裡面,那時候的玉器在把玩當中呢,一定是要融進一些生活的概念,追求寓意、追求吉祥快樂,使玉器成為人民百姓生活中的樂趣,即使這個時期在中國的玉器文化史上,宋朝到明朝上不如商周之宏大,下又不如大清那麼精美,但它依然反映了中國人的一種生活理念。

搜尋關注“玉雕匠人衛喜珍”,收穫更多玉石收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