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戰國中山國崇尚儒學,而被儒家賦予了種種道德文化內涵的玉器,在中山國的考古挖掘中大量出現。中山王墓及其家族墓出土的玉器達3000餘件,這些玉器證實戰國時期,玉器種類由過去以實用和賞玩為主變為以禮玉、佩玉、葬玉為主。禮玉主要有圭、璋、璧、琮、琥、璜等。但實際上戰國時期的琥、璜已成為佩玉。另外兩位中山國王的主墓室都遭盜掘,禮玉和佩玉很少,說明中山國玉器最佳代表作已經被盜走。這對研究中山國的玉器不得不說是一件憾事。

古玉根據分類標準因為的不同,有不同的分類方法。中山國的王墓均存在盜掘的情況,玉器使用形制保留的不完整,我們就按照玉器的器型來認識中山國的玉器。

一、玉斧。

玉斧、玉戈、玉戚等,也稱為玉兵器,作為儀仗類器具主要出現在商周時期,戰國以後的玉器就比較少見了。中山國王族墓出土了一件玉斧。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青墨玉,玉質較細膩,大部分黑墨色。斧呈長條板形,平頂,器身平整光滑,刃部微弧凸,一側稍殘。器身最厚處在下部。器高13。5、寬5、頂厚1。6釐米。中山王族三號墓出土。

二、玉錘

白玉質,灰白色,斷面呈圓形的竹節狀,現可見有四節,兩端兩節斷缺,中部二節長短不一,每節粗細也有曲線的變化,中間還有一系孔。無紋飾。殘長9、徑1。2釐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三、玉匕

青玉製,灰綠色,半透明。長條形。背面平,正面稍凸有拋光,下端寬有外弧,上端窄為圓頭。無紋飾,長9。2、寬2。3、厚0。3釐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四、玉鑿

青玉製,青綠色。兩面刃,有磨損痕,上端有敲砸破裂痕,長5、寬1。7、厚1。2釐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五、 玉璋。

玉璋除用作六器之一外,《周禮,考工記》中還有“大璋亦如之,諸侯以聘女”的記載。《周禮·考工記》又載:“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說明玉璋還是天子巡狩的時候祭祀山川的器物。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邊璋。所祭的如果是山,禮畢就將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禮畢就將璋投到河裡。《周禮·典端》載:“牙璋以起軍旅,以治兵守。”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青玉,灰褐色,沁蝕處呈灰白色,無紋飾。頂端斜,側邊直,下部漸薄呈柄狀,兩側內收,下端抹角。長26。6釐米,寬3釐米,厚0。7釐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六、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製禮器。為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上部左右兩側斜削成尖,下部折角處呈弧折形,至底部中心折成直邊狀。圭身上部左折處與下端右側折角處各鑽有一直徑0。5釐米的圓孔。圭高15。3、厚0。3、圭尖首高4釐米。中山王族三號墓出土。

七、玉璜。

《周禮》一書稱為是“六器禮天地四方”的玉禮器,戰國時期發展為佩玉。較前代同類器而言,戰國玉璜的形制與藝術風格均發生了劇烈變化,不僅數量眾多、形制繁雜、流播地域更為廣泛,還出現了出廓式、鏤空式、層疊式、分節套合式等諸多精美絕倫、巧奪天工的嶄新品種。中山國也出土了不少精美的玉璜。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黃玉質,玉質細膩,璜的弧度尾四分之一圓弧,弧背中間有一圓形小系孔,背兩側各琢出二凹口,一端琢成虎頭形,渦紋鼻,虎口成一圓孔形,器身飾雙線捲雲紋。長4。3、寬2。1釐米。中山王族三號墓出土。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已經過高溫烘烤,玉色已變白色,璜形背微弧凸,下部平直,兩端下彎,其中一端殘缺,在彎部上角及下端各有二個尖突,璜身中部有二個平行的小系孔。素面。璜長13。5、中部寬3、兩端寬4、厚0。3釐米。中山王族三號墓出土。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青玉,質地細膩,光澤瑩潤。整體為半環形,兩端均飾突出的虎頭,虎方耳,方唇,前額突出,憨厚可愛。長9。3釐米,高3。9釐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一件為白玉,單面浮雕蠶紋,蠶紋中有絲縷和絲束紋,兩端各有一孔。另一件有大塊黑斑,雙面飾蠶紋,除兩端各一孔外,中間置兩孔。質地細膩,光澤瑩潤,雕工精緻。長5。4釐米,厚0。3釐米。分別寬1。6釐米、1。7釐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八、玉觹。

《說文解字》雲:“觹,佩角銳耑(duan),可以解結。”又《毛詩·芃蘭》傳雲:“觹,古人所以解結,成人之佩也。”知此物原約由角製成一端尖銳用以解結,或為成人佩器。戰國以後則出現大量的玉製品,玉觹與角觹形近似,展示了它們之間的發展關係。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觹是一端打孔的掛式佩玉。虎頭黃玉觹節互設一端打孔,黃綠色,半透明,彎弧角形,一端為虎頭,一端尖尾。長尖耳,吻上飾卷渦紋,雕刻捲雲紋。長6。8、寬1。9、厚0。3釐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青玉製,灰色,半透明。弧形,一端為虎頭,一端細而尖。長耳上曲,上吻厚而上翹,口部有一系孔。無紋飾。長6。1、寬1。6、厚0。6釐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黃玉製,黃綠色,半透明。用龍形佩改制,整體呈圓弧形,長角向上彎折,橢圓形眼,上吻長而向上有渦卷紋,後端尖銳,一端有系孔。陰線刻邊及捲雲紋。長6。5、寬4。2、厚0。5釐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九、玉玦

。古玉器名。玉石的一種。玦通決。形如環而有缺口。新石器時代、西周晚期和春秋戰國墓葬中,常有發現,多放置於死者的耳旁。作耳飾玉器。到漢代,主要作佩玉用。玉玦用途,古今說法甚多,概括起來有五種:一作佩飾;二作信器,見玦時表示有關者與之斷絕關係;三寓意佩戴者凡事決斷,有君子或大丈夫氣質,如:”君子能決斷,則佩玦。”;四刑罰的標誌;犯法者待於境或一定地方,見玦則不許還;五用於射箭,使用時將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鉤弦。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黃綠色,半透明。缺處兩條龍首相對,細尖耳,棗核形眼,吻有折稜。有系孔,單面陰線刻邊刻捲雲紋。徑3。9、邊寬1。3、厚0。3釐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兩端為相對的龍頭,龍為方立耳,棗核形眼,上吻上折,上中部有一系孔。器表雕谷紋,有邊稜。 徑5。9釐米,邊寬1。4釐米,厚0。3釐米。中山王厝墓出土。

禮玉之邦 |(三)中山國玉器賞析

青玉質,質地較細膩。玦成一卷體獸,頭尾相對,獸口大張,圓眼,三角形順耳,前腿屈伸至頭部,後腿屈伸至腹部。玦身中部有一小系孔。徑2。7、邊寬0。8釐米。中山王族三號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