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國楹小罐茶:製茶歷史源遠流長,看唐代人如何製茶

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貿易產品,茶葉在“一帶一路”的戰略下越來越受人們歡迎,對於國人來說,有關茶的知識都多多少少了解一些,比如現代茶的品類、製作工藝等等。說到製茶工藝,你知道在古代是怎麼做茶的嗎?下面以唐代為例,來看看那時候的匠人是如何做茶的。

杜國楹小罐茶:製茶歷史源遠流長,看唐代人如何製茶

唐代製茶工藝在陸羽的《茶經》裡被概括為“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十四個字。要製茶,當然首先需要採茶人自東土大唐前往山中“取茶”。 二、三、四月間的晴天,便是採茶的最好時機,不論是現代還是唐代,採茶人的辛苦,都是為了品茶人能喝到優質的茶。

要讓新鮮茶葉軟化熟化,少不了蒸茶。現代有蒸茶機,那麼唐代怎麼做呢?唐代茶師表示“我有特別的蒸茶技巧”。那就是在大鍋上架上蒸籠,蒸籠裡放著一張竹皮蒸架,把茶葉攤平在裡面,只要點起大火,在沸水的高溫下,茶的葉和梗就能慢慢地變軟了。

在唐代製茶過程中,要蒸好的茶葉趁熱倒入杵臼,然後就開始搗茶。這是唐代製茶工藝中特別的步驟。現代喝的大部分是全葉茶,只喝茶湯。而唐代人特別的吃茶習慣,決定了對茶葉有細碎的要求。

拍茶,重點就是一個“拍”,也就是把搗細的茶泥倒入在襜布上模具中,放在固定在地上的石承上,透過持續拍擊,讓茶在模具中變得緊密堅實來給茶做個“塑形”。等到茶完全凝固,拉出襜布,將成形的茶放在竹簍上透幹,一次茶的“變身”就完成了。

你以為拍茶之後茶就制好了嗎?唐代茶人回答:你想多了。如果茶還有水份,會容易黴變而壞,所以還需要焙茶以利於儲存。團茶晾乾之後,用棨(錐刀)在中間挖空一個小洞,將一塊塊的團茶串在一根細竹棒上,放在棚(木架)上焙乾。

茶葉已經焙乾了,那麼茶師們還需要做什麼呢?接下來,他們按照一定的重量標準,用線連線團茶中間的孔穴,將茶穿在了一起。這樣便於計算茶的分量,且便於存放。

為了保證茶的品質,貯藏方式可是很重要的。 唐代茶師們,拿出了貯茶利器:由竹片編成,四周都糊上了紙,中間還可以埋藏熱灰,透過熱灰吸收潮氣防止茶葉黴變。可見,早在唐代,就注重茶葉的單獨存放,而且避免溼度過大也已經有有效的解決措施哦。

那麼現代茶葉是如何存放的呢?以小罐茶為例,為了更好的儲存茶葉,近來小罐茶出了一款多泡裝,讓茶葉更容易儲存。多泡裝推出的有六款茶品,包括大紅袍、鐵觀音、滇紅、普洱、龍井、茉莉花茶。

杜國楹小罐茶:製茶歷史源遠流長,看唐代人如何製茶

與市場上的同類產品相比,小罐茶多泡裝採用了充氮保鮮技術,進行雙重密封,使用食品級密封罐體,防止茶葉受到氧化、水分影響等,更好地達成茶葉的長久保鮮儲存。同時,與傳統大罐相比,多泡裝的體積、重量都恰如其分,攜帶方便,還具有很是好的保鮮功能。

杜國楹小罐茶:製茶歷史源遠流長,看唐代人如何製茶

茶,離我們生活很近,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中國人用茶、製茶的歷史已經有幾千年了,唐代人制茶是一絲不苟,步驟繁瑣、要求嚴苛,做出來的茶品質很高,品味體驗也很獨特,現代派小罐茶傳承經典專注做好茶,相信中國茶的發展前景也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