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是如何幹預朝政,進入仕途的?

宋朝外戚相較於前朝的外戚而言,政治活動受到較為嚴格地限制,因此學界一直有宋朝“外戚無聞人”的說法。事實上,雖然“待外戚之法”限制頗嚴,但外戚作為官僚階層的一員,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能夠參與到政治活動中。透過對外戚的政治參與狀況的梳理,能對外戚的實際政治參與狀況有一定了解。

經常會賜詩、字畫以示恩寵

這些字畫或詩多為皇帝親自書寫。如劉永年出知涇州時,仁宗曾賜詩寵之;後來仁宗“嘗問御戎策,對合旨,書‘忠孝’字以賜。”此外仁宗也曾書“忠孝李璋”賜予李璋,以示恩寵;高宗時,也曾親書“忠孝之家”四字錢忱。此外,李端愨、向傳範、李珣等人均曾獲得字畫賞賜。字畫雖然不像不動產如此貴重,但對於受賞者來說,能獲得皇帝親書的字畫也是一種莫大的榮耀。

外戚是如何幹預朝政,進入仕途的?

金銀珠寶作為財富的象徵,經常會被用於賞賜。除最常見的賞賜黃金外,一些金器、珠寶也會被用於賞賜,但此類情況較少,不如賞賜黃金普遍。仁宗時,曾賜李端愨珠花,以示恩寵。

皇帝為表示對外戚的重視

(一)外戚的政治活動

外戚的政治參與宋朝外戚多被派遣到地方擔任地方官員,雖然他們無法在中央大展拳腳,但是多數外戚在擔任地方官員期間多治理有方,並因此受到百姓愛戴。外戚在地方的政治活動主要集中在:賑荒救災、整頓吏治和維護治安三個方面。

(1)賑荒救災

兩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災害頻發的時期。由於古代科技落後,交通不便,一旦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會對人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對於地方官員而言,在面對突發災害時,除了要及時上報朝廷,等待救援之外,還要積極地採取應對措施,儘量降低災害所造成的影響。一旦政府應對不當,很容易引起人民的不滿,嚴重時甚至危及統治,所以積極抗災是地方官員的重要職責之一。

外戚是如何幹預朝政,進入仕途的?

這就需要地方官員具備一定的救災能力。被派遣到地方擔任地方官的外戚,在面對突發災害時,多能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努力降低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從而穩定地方統治。這些外戚也能因此得到朝廷和地方百姓的肯定。關於外戚賑荒救災的史料記載不多,但從為數不多的記載中,仍能看到外戚在任期間多盡忠職守,透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人民的認可。

外戚是如何幹預朝政,進入仕途的?

真宗景德年間,李遵勖出知澶州時,郡縣洪水氾濫,“將壞浮樑”,李遵勖督促工人在七天內建成了堤壩;真宗天禧四年(1020)王貽永在徐州為官時,“河決滑州,徐大水”,王貽永在城南建堤壩以防禦水災。後來他出知天雄軍,徙保寧軍節度使、知鄆州時,鄆州春夏經常發生水患,他“相度地勢,為築東西道三十餘里,民便之。”仁宗慶曆八年(1048)十二月,劉美之子劉從廣十年不曾升遷,於是他請求“補外自效”,被派遣知洺州。時遇漳水四溢,影響到洺州人民的日常生活,從廣“穿隋故渠以殺水勢,洺人便之。”

外戚是如何幹預朝政,進入仕途的?

劉從廣被派遣到洺州,對其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為“漳河源於西山,由磁、洺州南入冀州新河鎮,與胡盧河合流,其後變徙,入於大河。”水流經洺州,而古代由於科技落後等原因,所以水災頻發,漳水一旦氾濫便會殃及洺州百姓。所以對於劉從廣而言,被派往洺州既是機會又是挑戰。劉從廣抓住了機會,在漳水氾濫時,他透過“穿隋故渠”的方式,控制住了水災氾濫的情況,“洺人便之”。劉從廣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政治才能,獲得了洺州人民的肯定。

(2)整頓吏治

在封建社會,官吏掌握著公共權力和徵稅權,剝削階級在掌握權力之後,其本性就會暴露,魚肉百姓,一旦積累到一定程度,便會導致階級矛盾激化,進而危及封建統治。這種情況在地方上表現得更為明顯,所以對於地方官吏來說,整頓吏治是一項頗為重要的任務。因為吏治的好壞直接關係到政權的興衰存亡。外戚在擔任地方官員期間多能盡忠職守,在做到自身公正廉潔的同時,也會積極地採取措施整頓地方吏治。

外戚是如何幹預朝政,進入仕途的?

仁宗嘉祐三年(1058),劉永年出知涇州時,“郡兵歲以香藥為折支,三司不時輦致。振武卒素驕,突入通判聽事,請以他物代給,歡譁語不遜。”於是永年將他們召來“數其罪”,並斬首二人,其餘人被震懾,均不再妄動。劉永年臨危不亂,先禮後兵,以德服人,不僅樹立了自己的威嚴,也震懾了驕縱計程車兵,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涇州的安定。曹偕在任許州都監時,一個名為史沆的幕客“劫持為不法”,當時人們都懼怕他,曹偕將他邀請過來,非常從容地為他倒酒,然後向在座的賓客陳述史沆的罪狀,打算將其殺死。史沆起身求饒,曹偕罵道:“復不改,必殺汝。”於是,史沆有所收斂。

向經知陳州時,平反冤獄

為三名死刑犯平反。當時西華令殺人,謊稱是患疾身亡,“吏畏令,莫敢言。”向經在得知情況後,將其繩之以法。向經在得知方鎮專用於宴請、迎送過路官員士夫的款項,剩餘的錢被很多官員據為己有時,向經“獨斥歸有司”,“唯以供享勞賓客軍師之用。”鄭興裔因為顯肅皇后外家三世孫而得以入仕。孝宗曾贊其“卿識時務,習吏事。”他“歷事四朝,以材名結主知,中興外族之賢,未有其比。”他在任職期間,恪盡職守,造福百姓,深受百姓愛戴。

外戚是如何幹預朝政,進入仕途的?

溫成皇后的世父張堯佐,在吉州任官時,一個道士和商人在夜間飲酒,商人突然死亡,道士因為害怕而逃跑,後被捕,此事牽連數百人。轉運使命張堯佐複查此事,張堯佐查清了事件的原委,“盡得其冤。”

外戚是如何幹預朝政,進入仕途的?

孝宗乾道七年(1171),鄭興裔除福建提刑,加領高州刺史期間,他針對郡縣的陋習,“檢驗法廢”,創立檢查格目,並下發所屬各縣,使得“吏不得行其奸”,大大改善了地方的吏治。在知閣門事兼幹辦皇城司、樞密副都承旨期間,軍婦楊殺害了鄰舍的兒子,“取其臂釧而棄其屍”,軍婦楊因此被逮捕,但因刑部找不到證據證明其有罪,只能將其釋放,鄭興裔找到了證據,軍婦才得以伏法。他多次出知地方,在其任內,因治理有方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

結語:

此外,鄭興裔在擔任地方官期間,發現一些嚴重的吏治問題時,會積極地上書請求皇帝對這些問題進行整頓。他發現地方公使錢陋規現象嚴重,所謂“陋規”是指管理取自屬員或民間的各類管理性“規費”,是官員潛規則之下的灰色收入。針對這種情況,鄭興裔寫下《請禁傳饋疏》一文,請求宋孝宗對該陋習進行治理。鄭興裔的這篇關於陋規的文章,是現今已知的最早的關於陋規的記載。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鄭興裔雖身為外戚,但盡職盡責,不僅對當時整頓官吏貪汙腐敗做出貢獻,對現在我們研究宋朝的公使錢陋規也提供了珍貴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