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靠譜是家譜”?從“營戶爺們”看家譜記載的可靠性

喝一同事張先生孩子喜酒,同桌有一位陳先生,自稱是張先生的“營戶爺們”。這就引發了悅華的好奇。

“爺們”就是同姓本家的意思,他們既不同姓,怎麼會稱互稱“爺們”呢?

“最不靠譜是家譜”?從“營戶爺們”看家譜記載的可靠性

族譜示例

接下來,悅華更驚訝了——陳先生還告訴我們,

他們連族譜都在一起續修,從某一代開始,還統一了行輩,共用相同字輩呢!

不同姓用相同字輩,這個倒有所耳聞。比方天下第一姓孔氏,他們的字輩,孟氏、顏氏、澹臺氏也在用。因為這些姓氏的祖先都是孔子的學生!

但不同姓氏在同一族譜上是悅華聞所未聞的。

看到悅華如此好奇,陳先生打開了“話匣子”,講起了他們家族的歷史。

“這一切還得從

營戶

說起。”陳先生說。

“最不靠譜是家譜”?從“營戶爺們”看家譜記載的可靠性

明清戰盔

陳先生的祖上是福建人,軍籍。康熙初年隨明朝駐漳州的殘餘軍隊降清。於康熙七年(1668)隨都督僉事餘元吉來山東鉅野六營西營坊(今鉅野麒麟鎮六西村)屯田,遂定居此地,繁衍生息下來,後來被稱為“營戶”。

當年一起出生入死的官兵們,現在留有後代約千人,佔六西村人口的55%左右;還有9姓尚存,分別是:鄭、陳、嚴、林、王、遊、餘、張、吳。

因為同為閩籍老鄉,又都是外來戶,從一開始這些“營戶”們就異常團結。祖先們鮮血凝成的友誼又使他們的後輩關係特別融洽,在“抱團取暖”的思想下,這些人互稱異姓本家,族譜也在一起編修,還統一了字輩排行。

這就是“營戶爺們”的來歷。

“最不靠譜是家譜”?從“營戶爺們”看家譜記載的可靠性

明代盔甲武器式樣

以上是陳先生講述的“口傳歷史”,多來自於他們的族譜,有人可能覺得可信性不強,為此,悅華專門做了一番調查。

族譜編修指津:準備、編輯、排印、分發,手把手教您完成家族重任

悅華海音

購買專欄

首先,走訪了“營戶”的鄰居們

六營村建村於明洪武初年,原有一棵大柳樹,所以建村之初名“柳樹影”,後訛為“六所營”,簡稱“六營”。自明初至萬曆末年,先後有劉、呂、蔡、郭、張、宗等姓遷入,在閩籍諸姓遷入前,六營村就已經是鉅野縣東南一個大村莊市集了。

悅華走訪了一郭姓“土著”,據他講,聽老輩人說,“營戶”們初來乍到,讓他們挑田地,他們一下子就挑中的村西的土地。原因是村西是鹽鹼地,一眼望過去白花花地,煞是好看。這些吃糧當兵的從未乾過農活,不瞭解,以為滿地是銀子!

當然,這也是“口傳歷史”,只能做個有意思的旁證。

“最不靠譜是家譜”?從“營戶爺們”看家譜記載的可靠性

非原圖,示例

更有價值的是兩塊石碑,叫做《六營屯官兵後裔尊例優差徭感恩碑》,立於光緒五年(1897年),原在鉅野縣城大隅首,後遷至鉅野縣新城。

碑文記載了“營戶”們的祖先原籍福建,為朝廷征伐,奉旨移駐山東兗州府,分墾寧陽、汶上、鉅野三縣荒地,有事聽調,無事力耕。朝廷念墾荒官兵為國效力,行文免除他們的後裔們的差徭,並“永為定規”。

這《感恩碑》則證實了六營9姓“營戶”的由來,讓民間的口傳歷史和歷史記載相互切合起來。

寫這篇文章的最初動機來自一位網友的留言,他說“最不靠譜是家譜”。

在某些人看來,家譜不是“信史”,是的,由於受客觀條件及修譜人文化水平限定,家譜確有“不信”之處,但它確確實實保留了一批正史與方誌中涉及不到的真實材料。

——對家譜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也是不可取的。

參考資料:《鉅野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