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口尋根33」龍門村龍耳堂:勤家忠國,尊師重恩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黃鶯/文 俞躍/攝

「汾口尋根33」龍門村龍耳堂:勤家忠國,尊師重恩

夏氏家廳龍耳堂,位於淳安汾口鎮龍門村。

龍門自然村和霞塢自然村合併成瞭如今的龍門村,龍耳堂具體位置在龍門自然村。

龍門村的位置得天獨厚,背靠龍耳山,龍溪河水穿村而流,要田有田,要水有水。

這塊土地在農業社會屬於“老天爺賞飯吃”,讓這個村落在古時候一直是當地的經濟文化中心。

古時,從龍門村,東可以去汾口、遂安縣城和杭州,西可通往衢州、開化,古道往北可達安徽黃山,南面又是宋京和開化塘塢的出口。這四通八達的路是遂安十四都的官路,龍門村是南來北往商家的必經之地。

據說在鼎盛時期,龍門村老街上就有百貨店三家、鐵匠鋪兩家,村裡還有兩個旅店。

「汾口尋根33」龍門村龍耳堂:勤家忠國,尊師重恩

與很多村莊只有一個姓氏不同,繁華的龍門村號稱有百家姓,以夏氏、汪氏、張氏、徐氏為最主要的大氏族。

夏氏、徐氏、張氏在宋末元初時遷入此地,汪氏明朝初年遷來。各姓氏之間融洽和諧。

夏氏雖然定居的時間早,但家廳龍耳堂直到清末宣統年間才修建,那已是1909年。

“龍耳堂”的名字,源自龍耳山。

龍耳山在當地的土名裡是丫杈尖,也有人管它叫狀元峰,山頂為雙峰。在汾口當地,龍耳山是名山,是戰略要地,也是寶地,被寫在很多家族的家譜上。當地傳說這座山是神龍所化,山上的雙峰就是神龍兩個耳朵。

背靠龍耳山的夏氏,直接用“龍耳”作了家廳的堂名。

整個大廳為三間,約160平方米,廳高6米多,是典型的白牆黑瓦加馬頭牆的徽派建築。家廳門口的小廣場被完整保留了下來,村裡老人說,原來從整個廳可以俯視整個村莊。“龍耳堂”建成時門口還有一條小溪,如今小溪已經變成了人家,看得就沒那麼遠了。

「汾口尋根33」龍門村龍耳堂:勤家忠國,尊師重恩

家廳裡,老式雕花牛腿等木雕幾乎都沒有了,2007年家廳經歷了一次翻修。

如今大廳裡最古舊的是“文字”。

家廳正門口兩邊的牆上,寫著兩個不同字型的“龍”字。有人說一邊的龍字方正端莊如同家廳背後的龍耳山,一邊的行書筆走游龍,如同門前的龍溪。

一進大門,排屏這裡初一會掛祖先像祭祀,而平常則貼著20個字的勉詞,“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成,子孫雖愚,讀書不可不讀”。

與這句話相對應的,是大堂中間兩根最粗的大柱對聯:“繼先祖一脈真傳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艱苦創業。”

村裡90多歲的老人家說,從他有記憶起,這裡的對聯就是這樣的文字,應該是從族譜裡翻出來的。後來又加上了一副“贍養老人義不容辭,撫育子女責無旁貸”。老人指著這些楹聯說:夏家講求“做人要勤家忠國”,一直以孝持家,讓子孫勤勤懇懇,能吃苦走正路。

「汾口尋根33」龍門村龍耳堂:勤家忠國,尊師重恩

「汾口尋根33」龍門村龍耳堂:勤家忠國,尊師重恩

「汾口尋根33」龍門村龍耳堂:勤家忠國,尊師重恩

家廳裡另一則故事,出自門廳排屏右側的一塊石碑。石碑有1。5米高,文字已湮滅不清。

據夏氏宗譜記載:夏氏六十一世祖夏良才,天資聰慧,他創辦學堂,教學育人,遂安名人汪喬年、餘四山都曾是他的學生。如今在夏氏的族譜裡,還記錄有一段餘四山送給同鄉夏岐峰趕考時的信籤。

村裡90歲的老人夏禎洪回憶,碑上具體的文字無法複述了,但故事還記得,是說汪喬年、餘四山當官後給族人們寫信,要照顧一下老師所在的夏家,夏氏雖然不比汪姓和余姓這樣的大姓,但不能因為姓夏的人少,就欺負他們。

老人說:“這個碑,原來是夏氏的護身符,也是夏氏感謝餘四山、汪喬年不忘師恩。”

在擁有省級文保“龍門塔”和“餘四山墓”的龍門村,夏氏家廳並不顯赫。但是當讀到這些勤家忠國、尊師重恩的故事,你一定會覺得,在看過省文保,走過龍耳山4100米的登山健步道之外,還應該來夏氏家廳的廳堂前站一站、轉一轉。

「汾口尋根33」龍門村龍耳堂:勤家忠國,尊師重恩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淳安縣汾口鎮聯合出品記錄一鎮一村的文化根脈

【之前,我們都記錄了什麼,看這個專題】

“汾口尋根”系列文化報道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