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身法:含胸拔背與氣沉丹田

含胸,是胸部要平正;拔背,是氣貼於背。

操作方法:

在“沉肩垂肘”的基礎上,脊柱松豎,軀幹正直,胸肌和背肌同時放鬆,前後均要平正,不凹不凸,這時,就有氣下沉丹田和上貼於背的感覺。

能含胸,胸就開了,氣就能通;能拔背,背就開了,氣就能順。

太極身法:含胸拔背與氣沉丹田

“含胸拔背”到位了,氣就能夠通順了。有的書上說:“能含胸,就能拔背”。其實不是這樣,能“含胸”,不一定就能“拔背”。

這是隨著實踐經驗的積累,逐漸地悟出來的,是人們後天不良習慣造成的體形缺陷使然。人的身軀不完全是筆直的。人們隨著後天的生活習慣,總是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低頭貓腰的病態姿勢——凹胸凸背,即胸肌松,背肌緊。因此,當胸部和背部要求同時放鬆的情況下,受身體定型缺陷的影響,自然胸部易放鬆,而背部不易放鬆,道理就在這裡。

“拔背”,是在基本上全部掌握了“要領”之後才形成的。

“拔背”形成後,盤拳架時的感覺就不同了,感到明顯地上了一個臺階,在向前出掌、出拳或按手時,背部能夠呈現淺形凹度,氣貼於背的感覺就更加充分了;隨後,胯、腰、肩三道氣圈出現了;再隨後,氣就遍及全身了。

太極身法:含胸拔背與氣沉丹田

“拔背”與“含胸”的關係,“拔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拔背”能夠到位,“含胸”就自然能夠到位。“拔背”做到了,身板就直了,可以免於“駝背”,到老不“背鍋”。可以這樣說,太極造詣高者,絕非“駝背”之人。

不過,“拔背”是難,難就難在後天形成的體形缺陷和生活慣性難於改變,這個需要下點功夫!為了加快進度,不妨把它引入走路中,這樣,走路還可變得輕鬆快捷,不易疲累。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能夠做到位,氣自然就沉到丹田了。

加上“虛靈頂勁”,上下之勢得以相稱,沉氣就更加充分了。

“虛靈頂勁”、“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這四個要領在整個要領中,是最基本的、最主要的。這四個要領能夠大體到位,其他要領就容易掌握了。

譬如:呼吸與拳架的配合,就在其中。因為,

“虛靈頂勁”、“氣沉丹田”就是太極拳的呼吸法——頂吸、沉呼。

但是要注意,開始時要“呼吸任自然”,透過自然呼吸,自然切入,絲毫不可勉強,越自然,越順遂,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