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班考是“偏心”優等生嗎?

神秘的分班考,你準備好了嗎?

如今的學生、家長群體裡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不怕同桌是學霸,就怕學霸過暑假”,透露著一種“不可掉以輕心”的學業壓力,而對於即將步入初中、高中的新生而言,中考、小學畢業的悠長假期更是絲毫不敢懈怠,因為不少學校都會在開學之初進行一次頗具難度的分班考,而這場考試的成績將決定你未來一年乃至三年,會在“火箭班”還是“普通班”學習。

雖然各個中學出於多種考量會在開學的分班考中選取不同的科目,有的是語數外三門,有的則只有數學一門,有的側重思維能力,有的側重基礎知識,但其目標就是要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全面“摸底”,從而進行分層教學。

據瞭解,在分班後,很多學校會對班號和成績排名刻意進行“模糊處理”,優生班可能是八班,也可能是二班。但家長們心裡清楚,相對於普通班,這種選拔出來的“火箭班”自然會佔據更優勢的教師資源,課程進度也會與普通班有所不同。

分層教學是“偏心”優等生嗎?

對於一入校就要接受三六九等的劃分,被區別對待,很多學生和家長都表示不能接受,認為這是學校“偏心”優等生,有悖教育公平。更有家長髮動各種社會資源,想方設法地讓孩子進入“尖子班”。“好班才有好老師,好的學習氛圍,受到的照顧也會多”這是家長們的普遍共識。寧可讓孩子跳著腳“夠一夠”,也不能把孩子放在“普通班”。

但是這樣的想法都是基於一個假設,那就是孩子是有學習能力並學有餘力的,但如果這個假設不成立,孩子跟不上“火箭班”怎麼辦?

理智的家長會明白,“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即使我們常說的“孩子成績不理想”也是分不同層次的。有的家長說孩子不及格是“成績不理想”;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沒考滿分就是“成績不理想”。同樣是“成績不理想”,卻不能用相同的方法去解決。這就像對病人的治療,要對症下藥,而不是什麼藥貴吃什麼。

學校堅持分層教學,其實也是“對症下藥”,因材施教,照顧到各個層次學生的需求。

一方面,老師可以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設計不同層次的教案,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因“層”而教,使教學內容較好地適合每個學生的要求。根據“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分層教學可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好的發展。對於優等生,可以充分發展自己的個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內在潛能;對於學困生,可以從基礎知識入手,注重激發其學習熱情,為他們“量身定做”適合他們理解和接受水平的知識內容,從而達到逐步提高學習成績的目的。

由於分層教學可使學習水平相差不大的學生在―個層次中學習,他們的知識結構和理解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學習條件基本相同,教師就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準備教案,不必重複講授同一個知識點。不用再像分層前,老師既要照顧學習比較優秀的學生,還要照顧學習困難的學生,兩頭兼顧,兩頭皆失。

同時,對於有上進心的學生而言,這種“階梯”式的分層是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進階”的,這也就引入了一種競爭機制,讓學生保持著“爭前恐後”的學習狀態。

最適合的班級才是最好的

那如何分層才是更精準、更有效的呢?精華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分層教學具有兩個前提:第一,當學生總數一定時,班額越小則劃分越細。同樣是100人,分2個班,則需要前50名一個班,後50名一個班,其中的學業差距還是很明顯的,但是如果分成4個乃至10個班級,那教學效果自然不同。第二,當班額固定時,那麼學生總數越大,則分層越細。比如每班鎖定在20人的情況下,只有20人和有200人,則各個班級的學情能力也是大相徑庭的。

在精華學校的全日制教學中,始終貫穿著分層小班教學的理念。首先會根據學生入學的語數外總成績進行排位,分出相應的行政班,(例如青雲1班、2班……21班),由於每年的學生總量在千人以上,所以每個班級學生的三科總成績差別不大,可以保證學生所在班級的同學水平相當。

其次,由於高中已經涉及到了選科問題,所以精華學校還會採取選科班的分層教學,根據選科的分數進行排位,分出ABCDE等不同層次的教學難度進行教學,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各個選科的成績找到最適合的教學班。

而這種分層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期中、期末、一模、二模,學生有四次升班機會。每一次大考之後,學校都會根據學生的綜合成績和學科成績做出相應的調整,不斷為學生試配出最適合的班級,從而保證教學的有效性,也讓學生可以在保證自信心的同時,有不斷進步的空間和動力。

精華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進行分班考或者分層教學,是為了在已有的資源範圍內做到最大可能的“因材施教”,常常有家長不理解,總想讓孩子進入“尖子班”,但如果學情差異大的話,這種做法反而是害了孩子,讓他不能在自己合適的土壤裡快速進步。“在精華也是一樣,不是精粹班就是最好的班,而是適合孩子的班級才是最好的班級。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課堂上收穫最大,才是對孩子成績提升、健康成長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