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說孔融不孝的是曹操的軍謀祭酒路粹,曹操指使路粹冤枉孔融,說孔融不孝。因此,曹操就以“不孝”的罪名將孔融殺害。路粹說孔融不孝的根據史是什麼呢?就是孔融曾經說過的那一句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漢朝都是以“孝道”治理天下,除了開國君主劉邦,漢朝皇帝的諡號前面都有一個孝字。而東漢末年,政局動盪,思想也應該解放。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

孝道已經被顛覆,不足以治天下,如果孝道可以治天下,東漢為什麼這麼亂呢?作為孔子的後人,孔融這種放蕩不羈的性格,讓人咂舌。按照今天的話來說,有些前衛了。而孔融的那句話就是與“孝道”相背離,所以被路粹抓住了把柄,最後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殺害。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就翻譯個大概意思:“父親對於子女而言,有親情可言嗎?說到底,就是父母的一時性衝動,情慾發作的結果。子女對於母親,不也是這樣嗎?比如寄存在瓶子裡的東西,出去了,就沒了瓜葛。”其實孔融的這句話,魯迅先生在其雜文《我們怎樣做父親》一文當中也提到過,這句話來反諷曹操的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

曹操用“不孝”的罪名殺孔融,但曹操在《求賢令》中又說只要有才能,“不仁不孝”的人也可以任用。在這件事上自相矛盾,因此魯迅說“教人發笑”。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

其實孔融的性格和其他人不一樣,思想前衛。孔融上朝見官時常不穿官服,不戴頭巾,便裝出行,其行為放蕩不羈。比如後來晉朝的一些名流,其實作風和孔融差不多。一生放蕩不羈,說話也是口無遮攔。因為曹操奸詐狡猾“攜天子令諸侯”是想篡奪漢朝的天下。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

而孔融對曹操越來越不滿,有時不敢明說的,只好暗自譏諷他。比如曹操進攻鄴城屠殺鄴城百姓,袁紹家的妻女被其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後來做了皇后)。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不明白,後來還問孔融這句話出於什麼經典。孔融沒有明說,而是回覆曹操,你好好想一想。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

再後來,曹操征討烏桓,孔融用丁零偷盜蘇武的羊來形容他。可見孔融對曹操不滿,但是又不敢明說。曹操看著他滿腹經綸,非常嫉妒,這對自己的大業非常不利。所以,曹操就指使路粹誣陷孔融,而路粹就把上面那句話來出來說事。可以說,孔融百口莫辯,他被殺後,全家也被牽連。

孔融讓梨是“孝”,為何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有誤會?

所以,透過孔融看曹操的本質,可以說所此人奸詐狡猾。曹操雖然愛才,但是像孔融這種與其作對的人才,曹操肯定是不喜歡的。所以,孔融在曹操面前根本站不住腳。最後,讓孔融揹負不孝的罪名是曹操,那是曹操殺孔融的一個藉口。所以大家不要誤解孔融,他是太耿直,說話從來都是口無遮攔,所以容易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