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自評越來越雞肋,像是皇帝的新裝?

績效考核中的自我評價,原本是360度評價體系中的維度之一,如上級評價、同事評價、下級評價以及自我評價。

360度評價體系中,四個方面的評價內容有明顯差異,自我評價更偏重工作進展,以及突出貢獻,如提出產生效益節約成本的想法;解決了哪些關鍵問題;成功地實施了新思想;改進了部門工作流水線;完成了特別困難的任務等。當然,也會了解面臨的阻力與職業前景等方面的細節或程度。

360度考核的最大特點就是全面性,但成本較高,於是很多企業開始各種創新。

績效自評越來越雞肋,像是皇帝的新裝?

演變到現在,自我評價的侷限已經被打破,任何內容任何指標都可以納入自我評價的範疇。在他們看來,員工自評的目的無非兩種:可量化指標最快捷的資料來源;體現員工在績效考核中的參與度。試想下,該上級或下級評價的內容,都變成自評,會出現什麼情況?

曾經我們單位的績效也是如此,為了體現員工參與度,所有的指標都設定有自評環節,並且自評環節佔總分的30%,結果財務負責人所有指標的自評分都是100分,都知道不對,但邏輯卻沒問題。

績效自評越來越雞肋,像是皇帝的新裝?

很多企業在績效考評時,只是簡單地把績效考核分數與員工的獎懲或薪酬聯絡在一起,而不是將未來的績效改善作為主要關注點,過於關注分數,導致績效流於形式。

實際上,績效應該是一個PDCA的管理迴圈。如果考核者僅關注績效考核分數,對員工自評沒有的清醒認識,考核結果就容易出現重大偏差,甚至失效。還是以財務為例,員工可能覺得財務報銷流程太繁瑣,效率低下,但財務卻認為自己夠嚴謹。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導致自評分數失去了參考意義。

績效自評越來越雞肋,像是皇帝的新裝?

心理學研究表明,多數人都是過度自信的,或者說很難發現自己的缺點。生活中,很多人說自己“不上相”,可實際上,相片是我們外貌的客觀反映。我們在照鏡子時,才會有意識去選擇最佳角度,也就是說多了一層主觀因素在裡面,導致鏡子裡的比照片好看。實際上,員工自評環節就提供了這樣一面“鏡子”給我們愛美的員工,這裡面所產生的誤差不言而喻。

員工自評分數過低,很難得到上級較高的評價。“錨定效應”決定了這個分數大機率在自評周邊浮動。談判學裡面的“率先出價,在不激怒對方的情況下,越高越好”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績效自評越來越雞肋,像是皇帝的新裝?

員工自評實際上給了員工一個率先出價的機會,而考核者無論是礙於面子還是其他的考慮,都很可能受到這個“報價”的影響,從而使考核結果產生誤差。尤其是自評影響總績效分數時,員工為什麼不可以給一個相對高的自評分?

當自評分越來越主觀,居高不下時,自評的意義是否只剩參與了?特別是在實施強制分佈的單位,那些相對客觀,或者打分苛刻的,反而成了受害者。這種導向下,自評分只會越來越虛高,越來越失真。

績效自評越來越雞肋,像是皇帝的新裝?

有些企業為了避免自評過於主觀,不斷加大可量化的績效指標,讓考核變得越來越繁瑣,也走入了另一個極端,或者乾脆就取消自評環節,徹底避免了該環節誤差的出現,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核的工作量。

這也反映出績效在資料來源方面的尷尬,除了經濟指標等可量化指標,對於定性指標,除了自評,還有哪些好的方式?

由於定性指標無法像定量指標那樣精確地加以衡量和考核,主觀因素過多,導致考核結果出現偏差,不能真實反映被考核者的實際業績情況,或者考核結果“趨中”,拉不開差距。因此,很多HR透過加權評分的方式將定性指標量化。

績效自評越來越雞肋,像是皇帝的新裝?